為了配合正面戰場作戰,高敬亭指揮四支隊在安慶至合肥、合肥至六安公路兩側,專事伏擊日軍運輸車隊。從 6 月至 10 月,四支隊先后在舒城縣、桐城縣、潛山縣、懷寧縣取得大關、小關、范家崗、椿樹嶺、棋盤嶺、鐵樹嶺、三十里崗、運槽等大小 60 余次戰斗的勝利,殲滅日、偽軍 1400 多人,繳獲了大批的槍支、彈藥,擊毀敵軍車 150 多輛。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斗志。 四支隊在打擊日軍的同時,還積極打擊漢奸土匪武裝,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七團先后殲滅無為石澗埠、巢湖 姥 山等地的漢奸土匪武裝數百人。八團消滅廬江的土雜武裝 吳可莊部 200 多人。手槍團圍殲舒城土匪武裝 300 余人,并活捉匪首,為民除了害。 四支隊的抗日活動,迅速打開了皖中的抗日局面,建立了背靠大別山以舒城為中心的皖中抗日根據地.為以后建立皖 江抗石 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在敵后軍民抗日熱情高漲的情況下,高敬亭領導的四支隊先后 組建了東北抗日挺進縱隊、淮南抗日游擊縱隊和 游擊第二 縱隊,部隊發展壯大到近萬人。
高敬亭之過。在大別山的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高敬亭主持了 3 次“肅反”,錯殺了一批黨和部隊的領導干部。高敬亭對“肅反”一直抓得很緊。越是形勢險惡,他就越重視“肅反”,把“肅反”當作與作戰同等重要的大事抓,他對人很嚴厲,對內部人多疑,甚至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某個戰士丟失一顆子彈,或宣傳標語寫錯了一個字,或在開會時沒到會,就可能被他當成“反革命”,并且嚴加處罰。紅82師師政委方永樂在紅28軍中地位僅次于高敬亭,常常因此與他當眾爭論。方永樂任紅82師師政委時,年僅19歲,為人聰明機靈,膽子大,且有一手好槍法,雖然年紀輕,驍勇善戰,足智多謀,還關心同志,愛護戰士,因此在28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對高敬亭也十分尊重,但在原則問題上敢于與他爭論。
1936年初,高敬亭在鷂落坪駐地發現有人在他的飯碗里投毒,結果,勃然大怒,沒查明原因,就把炊事班全部處決。 年輕氣盛的方永樂聞訊后,立即趕去進行阻攔。誰知高敬亭竟把他也打成“反革命”,逮捕起來,逼他寫自供書。
就在高敬亭加緊內部“肅反”時,一名叛徒領著敵103師忽然包圍了紅28軍軍部及主力,形勢萬分危急,部隊處于混亂之中。就在此刻,被關押著的方永樂流著眼淚對高敬亭說:“老高,我是不是反革命,等這次戰斗后你再審查,你要槍斃我,也等我把部隊帶出去以后再說!”敵人已圍了上來,來不及多說,高敬亭答應了方永樂的請求。方永樂被解開鐐銬后,立即指揮部隊投入戰斗,搶占主峰。但敵兵是善于爬山的103師。紅軍兵力單薄,無法固守,不得不退出主峰。兇惡的敵人卻緊咬不放。方永樂見情況危急,果斷命令手槍團:“保護高政委沖出去!”為了讓“高政委”沖出去,他自己帶著少數戰士掩護。戰斗激烈地進行著,高敬亭沖出去了,方永樂見他們安全了,站起身,流著淚,端著機槍向敵人掃射,并把身體有意暴露給敵兵,結果身中數十彈而犧牲。不想數年后高敬亭自己也落得個同樣凄慘的下場。
紅二十八軍整編期間,中共中央派出鄭位三、蕭望東抵達紅軍集結地湖北省七里坪。鄭位三向部隊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過去根據地“肅反”是錯誤的指示!引起了高敬亭的疑惑,對他們保持戒備,經常借故不讓他們深入部隊。紅二十八軍改編成新四軍四支隊后,中共中央派出一批干部從延安來到四支隊工作。高敬亭對這批人相當反感,尤其是對戴季英。于是,鄭位三、戴季英處處受到輕視、排擠。鄭位三為了顧全大局,轉到地方工作。戴季英和高敬亭則不斷地鬧別扭。1938 年 7 月,高敬亭發現與上級來往的電報有問題,懷疑政治部發報向長江局告他的狀,一氣之下,在新開嶺怒打機要員江騰蛟(此人后來追隨林彪反黨集團被開除黨籍),經追查, 江承認 有此事,遂將江綁送戴季英處理。戴季英深感棘手和不安,就自行通知從延安來的干部,一夜之間跑到八團駐地西湯池“避難”。后來,高敬亭為了顧全大局將戴季英等人請了回來,但是,兩個人的矛盾也因此而激化。
高敬亭與新四軍軍部的矛盾,主要是因為東進問題上出現嚴重的分歧。軍部幾次電令四支隊向東開進,但高敬亭卻置若罔聞 。高敬亭不愿東進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 3 年游擊戰爭他吃盡了沒有根據地的苦頭,如今,好不容易開辟了一片皖中根據地,現在,卻要拱手相送給國民黨,他舍不得;其二、新四軍軍部與國民黨第五戰區談判,國民黨要求四支隊向淮南鐵路以東和津浦鐵路南段轉移,將淮南以西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地區,送交國民黨軍隊。他認為是對國民黨的遷就,委曲求全,是投降主義。
1938 年5 月2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指示:“用一切力量爭取高敬亭支隊在黨的領導下,使之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力。” 1938 年6月,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率軍部特務營來到江北,要求四支隊挺進皖東,但遭到高敬亭拒絕。高敬亭和四支隊始終在淮南路西地區徘徊不動。項英幾次發電敦促,后來,高敬亭因口腔出血又帶手槍團和特務連回到舒城。 1939 年國民黨拖欠和克扣四支隊的糧 餉 ,限制四支隊發展。使得四支隊就陷入桂系及日寇夾擊的被動局面。斗爭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正確的方針應該是立即挺進敵后,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也指示將皖東全部 和江蘇一部變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而高敬亭此刻仍然留戀大別山,遲緩東進。這顯然違背了黨中央關于新四軍東進敵后發展開辟敵后根據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無須諱言,高敬亭在領導四支隊的工作中犯有嚴重的錯誤。
隨著部隊的發展壯大,戰斗的不斷勝利,高敬亭開始滋長了居功自滿的情緒,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組織的關系,同時,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