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后,“軟著陸”實現了,物價降下來了,但經濟增長速度也降下來了。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97年經濟增長8.8%,1998年增長7.8%,1999年增長7.1%,2000年增長8.0%,2001年增長7.3%,2002年增長8%。經濟趨冷帶來一系列問題:企業開工不足,工業經濟下滑,投資減速,消費乏力,失業增加。這給決策層帶來新的挑戰。
1998年3月,曾培炎任國家計委主任,他的使命就是,擴大內需,提振經濟。
“在國家計委工作,誰也不要講自己有經驗,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誰要是拿老經驗來對待和解決新問題,肯定是南轅北轍。”
曾培炎主持國家計委工作5年,鄭新立跟了他兩年多,直到2000年6月上調中央政策研究室。
鄭新立說:“那幾年是最困難的時候:消費上不去,投資也上不去。投資的增長速度一年只有百分之七點幾。統計數據都沒法看。那幾年能源的彈性系數是負的,煤炭都是負增長,但經濟增長速度一年還有百分之七點幾,好多人都說這是統計局長幫的忙。有外國專家質疑:‘你的能源是負增長,經濟一年怎么會有百分之七點幾的增長?’大家就懷疑那時候的數字,實際上那幾年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為了抑制通脹,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擴大內需是讓國家計委 “焦頭爛額的事”。研究后,他們上報國務院的主要辦法是發行國債,長期建設國債共發了1500億元。國債主要用于六個領域:第一,農村電網改造;第二,高速公路建設;第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四,擴大大學招生;第五,國家糧庫建設;第六,長江干堤加固。
鄭新立回憶說,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將發行1500億元國債的建議寫成一個1000多字的小材料,送給培炎。當時計委有好多有長期工作經驗的很權威的同志都表示反對,他們提出“陳云同志早就講了,不能靠發赤字來搞建設,這樣干是不懂經濟!”反對聲非常強烈。結果培炎還是堅持了,他說:“這個材料怎么送啊?”我說:“你就用白頭文件直接送給基(朱基當時任副總理),以你個人的名義送給基。”他送給朱基后,朱基馬上又批給幾個副總理和總理閱示。一個禮拜以后就批下來了:發國債。培炎馬上召集了六個部門的同志和各地方計委的同志在一個賓館里關了十來天,根據這六個投資方向把資金分下去。半個月之內,決策也快,行動也快,錢就都下去了,項目轟轟烈烈地干起來了。當時有好多人攻擊,可基說,我將會留下一筆優良資產。實踐證明是這樣的。
這件事后,鄭新立得出一個結論:在國家計委工作,誰也不要講自己有經驗,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誰要是拿老經驗來對待和解決新問題,肯定是南轅北轍。如小平同志講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經濟運行過程中有什么矛盾就解決什么矛盾,不要有任何框框。這樣才能夠把經濟不斷地引向平穩、健康發展。
“過十年以后,整個財政收入的盤子大了,這點債務就不算什么了,大家不要擔心。”
擴大內需的六大措施,很快見到成效。這也使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挑戰變成了機遇。
例如,擴大大學招生圓了幾千萬青年的大學夢,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然而,當年國家計委內部卻是一片反對聲。這項決定是怎樣做出的呢?——鄭新立給出一段回憶:
1998年4月,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王春正就經濟形勢向朱基總理匯報,當春正同志說到擴大大學招生計劃時,基同志馬上說:“擴大招生多少呢?”我們冒提能不能擴大大學招生50萬,基同志一聽,說:“不行,擴大到100萬!”當時就問參加會議的教育部同志的意見。教育部的人心里也沒底,因為已是4月份,再有兩個月就開始招生工作了。會議結束后,教育部開始摸底調查。教育部辦公廳主任張寶慶向各高校發出緊急通知:讓各個學校匯總現有宿舍、食堂能容納多少學生。結果顯示,最大的容量是30萬。最后把擴大招生數量定為40萬。那一年實際擴大招生有40多萬。這之后,各高校開始改造學校的教學設施、宿舍、食堂,利用貸款擴大學校規模,以保證高校每年擴大招生幾百萬,一直到現在。
同樣,加固長江干堤,拉動了水泥、鋼筋等建材的生產,提高了抗洪能力。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解決了交通瓶頸。糧庫建設工程,完成了多年想辦沒辦成的事。農村電網改造,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農民的生活環境。這些都得益于擴大內需。
當時很多人擔心財政赤字,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解釋:現在一年發1000多億債券,過十年以后,經濟的規模大了,整個財政收入的盤子大了,這點債務就不算什么了,大家不要擔心。
鄭新立說:“事實證明,那點債務根本算不了啥。第一年發行了1500億,以后每年都發一些債務。實際上我們的債務率不算很高,但是利用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既擴大了內需,保證了經濟的穩定增長,又改善了民生,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
“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擴大內需,可以說直接為2000年之后中國經濟出現一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長達十年的黃金增長期奠定了基礎。”
“過去認為浙江是搞資本主義才發展起來的,現在發現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在培炎同志剛上任、經濟偏冷的時候,我們向基層問計,向群眾尋找對策。”鄭新立說,調查研究是做好經濟決策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