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湯圓
歸德古城歷史悠久,其飲食文化如其人文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其中,古城湯圓久負盛名,是古城著名小吃。據記載,歸德古城在明代即有經營湯圓小有名氣的小吃攤。近代,尤以許家湯圓與宋家湯圓著名。現在,你到古城游玩,如果說喜食湯圓,10個人大概有9個人會告訴你:大隅首東有正宗宋家湯圓,與古城火燒為鄰。湯圓伴火燒,風味獨特,久食不膩。
許家湯圓流傳百年
商丘市睢陽區研究文史的專家尚起興整理的資料顯示:許家湯圓原是清代著名的歸德府“三盛館”制作的風味獨特的元宵。“三盛館”由許樹復和他的兩個師兄弟創辦于清光緒十九年。后經商丘著名面點師楊啟建和“三盛館”第三代傳人許明林共同研制,在保持湯圓原有風味的基礎上,又改進了工藝,批量生產,故稱為許家湯圓。
許家湯圓主要以糯米面和適量的黍子面制成,餡心以白糖、蜂蜜和多種果料制成。許家湯圓品種繁多,各具風味,人稱官汁八寶元宵。湯圓10分鐘可煮熟,熟后晶瑩剔透,潔白如玉,軟、黏而利口,味道如蜜,水果味濃,久食不膩。
12月14日,記者到睢陽古城采訪,尋找許家湯圓而不得。后來,記者聯系到尚起興老師。尚起興說,許明林已經有三四年沒有經營元宵生意了。以前,許明林生產元宵的量也很小,主要是傳統工藝,手工制作。許明林的兒子現在深圳工作,應該也不再生產元宵了。
宋家湯圓古城名吃
記者在睢陽古城采訪,問了很多古城居民,稱準備吃湯圓,回答幾乎一致:大隅首東20米路南,宋家湯圓最好吃,風味不一般。
宋家湯圓店位于睢陽區中山大街與大隅首東街交叉口附近。門面有兩間,東一間門頭上掛著“宋家湯圓”的招牌,門旁有一個做湯圓的案桌,用一玻璃罩罩著。桌子后面是一個用空油桶做成的煤爐,煤爐上架著一口大鍋,鍋內水中漂浮著潔白圓潤的湯圓。兩間門面的西一間,門側掛著一個木牌子,上面寫著“歸德正宗火燒”,一個年輕人正在用夾子從爐子里往外夾油亮焦黃的火燒。
湯圓越來越小
做湯圓的名叫宋利民。據他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爺爺宋信寬就在古城以賣湯圓而出名。當年只有一間門面,位置在古城南。據宋利民講,以前,因為與元宵節有關,湯圓全部叫元宵。后來湯圓與元宵通稱,現在稱元宵的少了。1912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當上大總統后仍不滿足,一心想當皇帝,但卻一再遭到人民的反對,袁世凱心里十分惱火。一天,袁世凱有個姨太太想吃元宵,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個嘴巴,因為他把“元宵”聽成了“袁消”,還有一說是他聽成了“袁妖”。袁世凱問明白究竟后,便賭氣下了個命令,再不許稱湯圓為元宵,一律只叫湯圓。當時有一首民謠:“袁世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圣賢’,元宵改名叫湯圓。”就是諷刺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宋利民說,就是因為袁世凱的原因,元宵后來改稱湯圓了。
在抗日戰爭期間,宋利民的爺爺做湯圓的煤爐和鍋與現在的差不多,只是在鍋上面,沿鍋沿又架上了一個鋸掉盆底的大面盆。因為面盆有近一尺高,給客人撈湯圓時,就用一種很長的帶彎的勺子,勺子在鍋內一涮,一勺子4個湯圓一碗湯剛剛好。那時候的湯圓很大,有雞蛋大小,一個人吃4個湯圓就足夠了。
宋利民做湯圓是跟著他的父親學的。1983年,宋利民當時20歲出頭,開始跟著父親打下手。那時候,鍋上仍然架著一個鋸掉盆底的大面盆,據說是為了擋風,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那是一種老工藝,傳下來的。當時的湯圓2分錢一個,個也很大,一個人一般吃上一毛錢的就飽了。
上世紀90年代初,宋利民的伯父宋林生從農村來到城里,與宋利民一起做湯圓生意。那時候宋家湯圓店在古城的老戲樓前,古城人一吃湯圓,都是到那兒找“宋家湯圓”這個牌子。
后來,宋林生去世,宋利民就獨自經營起了宋家湯圓。在經營過程中,湯圓個頭也越來越小,現在的湯圓1元錢12個,比鵪鶉蛋略大一點。
石磨成了電磨
宋利民說,做湯圓沒啥巧,一點就透,熬好白糖后加面粉就成了。對于做湯圓用糯米面另加黍子面一說,宋利民說那是胡扯,做湯圓用的糯米要非常純,稍微加點其他東西就易爛,煮不成個。
記者采訪時,一位在宋家湯圓店吃湯圓的老人說,以前吃宋家湯圓,他們都是用小石磨磨濕糯米,然后再沉淀。還是那種老石磨磨出來的糯米面好吃。宋利民說,上世紀80年代,他剛開始做湯圓時,也是用小石磨磨糯米面。小石磨僅有銅鑼大小,用一只手轉。因為磨的是濕糯米,磨非常沉,磨5公斤面,就得磨一上午。
現在,宋利民打糯米面用的是電磨,插上電,別說5公斤面,就是50公斤,也不消一個小時。
無論用以前的石磨,還是用現在的電磨,磨的仍然都是浸泡過的濕糯米。磨出來面后,要用濾布像擠豆腐一樣濾水。
傳承古老工藝
在宋利民的爺爺及其父親兩代,宋家做湯圓僅僅是為了養家鎅口,一天做5公斤面的湯圓,一整天才能賣完。但現在,宋利民平均每天要賣掉50公斤湯圓。除了老石磨換成了電磨外,宋利民說,他制作湯圓的工藝絲毫沒有改變。宋利民指著漂在鍋里的湯圓對記者說,這湯圓煮一天也不會爛。糯米還是純糯米,湯圓餡還是用面粉凝固的白糖。這種湯圓耐煮、好吃、味純。而現在市場上的很多湯圓餡里要加大油,糯米面里也要加防腐的東西。
宋家湯圓的缺點是不能保存,現做現賣。而那些加大油及食用防腐劑的湯圓則能批量生產,進行包裝后進入商品流通市場。
宋利民說,他不打算改變工藝,因為古城人吃慣了宋家祖傳的湯圓味道,他也沒有批量生產湯圓的打算。
宋家湯圓的生產工藝決定了其不耐高溫的特點。宋利民每年做湯圓的時間僅有7個月,夏天不得不停止生產,生意最好的時候,就在農歷的十月、十一月、臘月及正月,共4個月的時間。(總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首席記者 蔣友勝 圖/晚報首席記者 傅青)(原標題:古城湯圓團圓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