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百年常記”的第三代傳人王晟君很年輕,雖然僅僅23歲,卻成功運營著一家大型餐飲機構。
1930年春,晟君的大姥爺常景善——也就是晟君外公的哥哥帶著一家老小從河南南樂縣闖關東到哈爾濱,落腳在道外北市場。
常景善很勤奮,靠著從老家帶來的手藝,以南樂灌腸、熏醬、炒菜和山東大餅為主,在道外北市場王麻子街——現哈爾濱道外區七道街港務局附近開起了一家名曰“義盛園”的小吃。
這就是常家人在哈爾濱開辦餐飲的開端。隨著“義盛園”生意越來越好,1936年秋,常景善14歲的弟弟常景修來到哈爾濱,成了“義盛園”的賬房先生。因為他有文化頭腦又聰明,很快不但負責賬房,同時成了整個菜品和主食的技術總管。這個少年的到來,最后成就了“老常記”品牌的真正誕生。
1946年,外公決定出來單干了。常景修——這個僅僅在鄉下讀了5年私塾的24歲的年輕人歷史性地注冊了“老常記”商號。
從這個時間記起,“老常記”商號至今已有了63年的歷史。
經營策略上,常景修決定舍繁就簡,菜品堅持原來的熏醬特色,而主食改為以東北人喜愛的餃子為主。“老常記”熏醬,采用獨家配方,由20余種中草藥熏制而成,制作考究,香味四溢,成虎皮色,口感松軟細膩,回味綿長。“老常記”餃子餡大皮薄,香而不膩。在當時的哈爾濱被人們譽為“王麻子的膏藥,老常記的餃子”。
隨著特色的突出和服務質量的提高,“老常記”成為了哈爾濱著名的餐飲場所。
1956年公私合營,常景修響應黨的號召,帶頭將“老常記”上交。常景修進了哈爾濱道外區工商聯做領導工作。
歷史會因為某些原因被割斷,歷史又會因為某些契機被拾起。
2002年冬,常景修的女兒常國英退休,閑賦在家。在父親去世10周年的祭日里,她回想兒時穿梭在“老常記”熙熙攘攘的客人中間,吃著父親親手做的熏醬和包的餃子,那種快樂無以言表。能不能把父親的“老常記”再回復辦起來呢?
她把這個想法和全家人商量,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于是,拿出積攢下的全部積蓄,在哈爾濱道里區河松小區一條并不十分繁華的街道旁購置了上下兩層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的門市,開始了“老常記”的第二次創業。
2003年春,帶著歷史歲月的沉淀,翻出老爺子常景修生前留下來的、紙張已經泛黃的“老常記”熏醬和餃子祖傳秘笈配方,新“老常記”掛牌營業了。
“老常記”的第二代傳人常國英——王晟君的母親,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用5年的時間徹底恢復了“老常記”的元氣,并不斷發展壯大。
2008年,年近60的常國英開始對“老常記”的未來做籌劃。“老常記”要想做大做強,必須交給有文化、有抱負的年輕人來做。她想到了兩個女兒。然而,大女兒因為喜愛自己的專業,和大女婿一起已經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辦了中醫針灸診所。
只有二女兒王晟君了。然而,常國英很有些擔心,晟君剛剛從北京某名牌大學畢業,并就職于央視旗下的一家著名傳媒公司,這個從小沒受過什么苦的孩子,愿意回來做這份看起來并不怎么體面,又很辛苦的事業嗎?
然而,當母親和晟君談了要把“老常記”傳給她后,晟君經過一夜深深的思考,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給母親打電話,僅僅說了5個字:“媽媽我愿意。”在“老常記”第三代傳人授權儀式上,晟君選擇了老習俗——她跪在了母親面前,眼里浸滿淚水,“媽媽,謝謝您這些年為‘老常記’付出的辛苦。我一定帶領全體員工,辛勤工作,把‘老常記’做大做強,以告慰外公的在天之靈。”
母親把晟君扶起,不禁潸然淚下。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老常記”第三代傳人——王晟君,接過母親的傳承,首先對“老常記”知識產權做了再次保護和延伸,注冊了“百年常記”商標,并注冊了“哈爾濱百年常記餐飲連鎖有限公司”經營機構。
對于菜品和主食工藝,在堅持祖籍秘方傳統優勢前提下,結合現代人健康標準、飲食習慣、口感取向,以及外觀美感等特點,王晟君做了大膽改進和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功。
她學以致用,采用現代營銷策略,打造“百年常記”新的贏利模式,在產品、服務、管理標準化上下大功夫,形成了“百年常記”獨特的4A加盟連鎖體系。目前,“百年常記”在黑龍江省已發展加盟店10余家。 (原標題:“百年常記”:三代人創出的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