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二鬼摔跤”的表演者李長發和他表演時所用的道具。
“咚咚咚咚咚……”伴隨著有節奏的緊密鼓點兒,兩個身穿彩衣、面目猙獰的大漢走上舞臺,如同拳擊臺上的兩個拳手互相對峙一番后,二人突然發力,撕扯在一起。突然,一人使出了絆腿,另一人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臺下的觀眾發出陣陣叫好聲、掌聲……
這就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二鬼摔跤”。“二鬼摔跤”又稱“二鬼扳跌”,是源于洛陽的傳統民間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最早是一種祭祀舞蹈,后逐漸演變成民間曲藝,早年是豫西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雜耍。據傳,“二鬼摔跤”源于漢,盛于宋,沿演至今。“二鬼摔跤”雖稱為“二鬼”,實際上由一人馱著畫成“鬼”臉的兩個人形表演,假扮二“鬼”相互打斗,形式活潑、風趣幽默,深受群眾歡迎。表演時,演員穿上特制的道具,道具為木頭刻繪成的兩個造型夸張的鬼頭,對面峙立,釘上兩頂帽子,衣服有兩個棉襖外套、兩個大褂,衣服內釘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作互抱持狀,所著袍垂下可遮蓋表演者頭、肢等部,木偶內部有4根繩子,前兩根系于演員腰部。表演者兩手再穿上和“二鬼”打扮相稱的鞋子,和兩腳一樣著地,然后撲滾翻騰。一人操縱倆“鬼”,然后“二鬼”以掄、轉、滾、翻、摔、掃、踢、擋、托舉等摔跤技巧,互相扭摔,造成背上“二鬼”相互廝打的形狀,幽默風趣,逗人發笑。其中的“鷂子翻身”、“枯藤纏樹”、“力托泰山”、“就地十八滾”等動作已經成為民間絕技。“二鬼摔跤”表演可在舞臺上,也可以在場地上進行,有的還在桌子等高臺上進行。后來由于雜耍藝人地位低、收入差,能夠表演的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對民俗及民間藝術高度重視,瀕于失傳的“二鬼摔跤”得到及時的搶救。
在偃師市緱氏鎮第二初級中學,我們見到了李長發,他是該校的一名美術教師。一米六的個頭,黝黑的臉,神采奕奕,一套深色的衣服,燦爛的笑容還有一雙熱情的眼睛。誰也看不出他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卻身懷絕技,是當今“二鬼摔跤”為數不多的民間表演藝人之一。
李長發是自學成才的。年輕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二鬼摔跤”的表演,他便被這門古老而精彩的藝術深深吸引,于是四處拜師學藝。無奈,懂得這種表演的人少之又少,幾近絕跡,李長發只能憑著記憶和別人口中的描述自己琢磨。他常常是在自己家的床上一練就是大半夜,手上磨破就包扎一下繼續練……沒有人會做道具和服裝,他利用自己繪畫的功底,硬是畫出了圖紙和樣板,又尋遍偃師的服裝店去做,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十次,不知道弄了多少回,終于做出了自己比較滿意的道具和服裝。
李長發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1992年大口鄉的一個勞模會上。和同去耍龍舞獅的數十人的隊伍相比,李長發一個人顯得有些單薄。初次在人前表演,他卻一點也不怯場,鎮定地往場地中央一站,拉開了陣勢。憑著多年對“二鬼摔跤”表演技巧捉摸拿捏和研究,李長發耍起來從容不迫,會場的大部分觀眾都被他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一窩蜂似的圍了上來。幾分鐘的表演下來,他奪了個“滿堂彩”,連周圍表演其他項目的演員也跑過來看他演出了,演完了觀眾遲遲不肯離去,非拉著他再來上一段……
從此,李長發的名字就隨著“二鬼摔跤”傳開了。不僅僅在偃師,外市甚至外省的演出邀請也紛至沓來。1992年,李長發應漯河市邀請去參加演出,僅一天就連續演出12場。當晚,漯河市政府又邀請他去部隊慰問表演。在部隊,李長發的演出非常成功,但一走下舞臺,他就累得癱倒在地,被攙扶回了賓館。1993年,深圳歡樂谷邀請李長發去演出。讓李長發沒有想到的是,在深圳這樣走在時尚和娛樂潮流先鋒的城市,仍然有那么多喜歡古老文藝的觀眾。在深圳演出了一個月,一天演出四、五場,場場爆滿。演出合同結束,歡樂谷的總經理竭力勸說李長發留在深圳,開出每月3000元的工資,并且要求簽約長期合同。李長發并沒有心動,拒絕了總經理的好意,毅然回到了故鄉偃師。
提起老一輩的“二鬼摔跤”藝人,不能不提到王鐵頭。王師傅玩“二鬼摔跤”已有50多年歷史。以前,在原鐵路分局、在全市的大型民間藝術表演活動中,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遺憾的是,王鐵頭師傅早些年去世,目前洛陽表演“二鬼摔跤”的藝人只有洛陽中原鐵路物流有限公司的張宏偉和洛龍區李樓鄉的肖留學比較有名。
對于目前后繼無人的情況,李長發有著深深的憂慮:“我今年已經53歲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體力已經漸漸跟不上了,可是現在卻沒有合適的人選來繼承這個好東西。”其實,也曾經有很多家長把孩子送來讓李長發教授,可是因為“二鬼摔跤”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藝術,并且極其耗費體力。時間長了,小孩受不了訓練的苦,都偷偷地走了。“我選徒弟有倆標準,一是能吃苦,不然學不好;二是人品好,不能學藝為了錢。”
據了解,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文化主管部門已經關注到了“二鬼摔跤”這寶貴的民間藝術,正在準備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李亞飛 張君君)【原標題:李長發和“二鬼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