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是老城的標志,它所在的東大街,曾經是老城最繁華的地方,這里一度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李占標膏藥老店就位于東大街,距鼓樓僅百步之遙。
該店自創辦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鼓樓默默相對,一起見證著世事的滄桑。
2010年,李占標膏藥被列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還獲得“河南老字號”稱號。
傳奇經歷
李占標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留下了許多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的故事。
據《李氏家譜》記載,李占標的父親名叫李振聲,曾學武于少林寺,后任鏢局武師。清咸豐年間,他因率鄉勇剿滅盜匪有功,被朝廷封為“五品藍翎”,但只是虛職,難解家庭困窘。
1864年,李占標生于偃師史家灣,幼年家貧,隨父練武,但他很愛學習。當時,他家西鄰史家祠堂雖設有私塾,可李占標無錢上學。練武之余,他喜歡跑到私塾聽學生讀書。老師念其好學,免費將他收為學生。
剛過18歲,李占標就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光緒癸未年(公元1883年)除夕,家中無糧過年,第二天雞鳴頭遍,李占標就與弟弟李占魁起床,帶上刀、槍、劍、戟,來到附近駐駕莊表演武術。他們先練單刀破花槍,后李占標借來20枚銅元,放到弟弟頭上,然后拿繩鞭遠遠地抽過去,每次擊落1枚,引來陣陣叫好。李占標對圍觀者說,我們大年初一到此獻藝,是因為父母年邁,家貧無法過年,希望大家隨意給一些果腹之物養活父母。大家聽罷,紛紛回家取來黑白蒸饃、菜包等送給他們。
1898年,李占標參加武舉考試,擲彈射箭,百發百中,最終憑騎馬蹲襠“抱石舞刀開硬弓”的技藝中了武秀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避西安。第二年,兩宮回鑾,途經洛陽。李占標以武秀才身份為兩宮獻藝。他在三丈遠的地方,用泥丸向影壁墻上連連發射,組成“天下太平”四個大字。兩宮贊賞,當場賜予李占標“五品藍翎”,并賜“神彈弓”綽號。
棄武從醫
李占標本想靠武藝報效國家,不料不久科舉被廢,他的抱負落空,于是改攻岐黃之術,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中醫和武術歷來有不解之緣。習武之人在練武或是打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皮肉之傷,甚至筋斷骨折,所以習武之人往往都懂得如何治療骨傷科病癥。
立志學醫之后,李占標苦讀醫書,并仿效醫圣孫思邈,到處做游醫積累經驗,足跡遍及豫西、晉東南和陜西東部。此外,他還對針灸、炮炙、推拿等醫術頗有研究。
后來,李占標在老城東大街開辦藥店。因存濟世之心,他為藥店取名“濟世堂”。
開業之初,藥店前店售藥,并由李占標坐店應診;后店設為作坊,炮制中藥。
在前店應診時,李占標對患者宜針則針、宜藥則藥。窮人到店治病,他非但分文不取,甚至還給一些資助。他還立下店規:救死扶傷,醫者天職,窮漢吃藥,富人拿錢,世代相傳,牢記心田。
在后店,他研制生產了30多種膏、丹、丸、散,其中以萬應靈膏(后更名“除風活血膏”、“愈風痛膏”)和阿魏化痞膏最為著名。前者主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關節炎等,后者主治痞積。另外,李占標還炮制參茸白花蛇藥酒(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病癥)等藥酒和清涼散、撥云散等眼藥。
這些藥品曾經行銷豫、山、陜、甘一帶,聞名遐邇。時間長了,大家習慣稱他的藥店為李占標藥店或李占標膏藥店,濟世堂的名稱反而鮮為人知。
享譽四方
李占標膏藥配料獨特。其他人制作膏藥多以花生油、芝麻油作為基質。他則以狗皮或羊皮作底、以桐油為基質,佐以乳香、沒(mo)藥、冰片、血竭花、麝香等多種中草藥熬制而成。狗皮、桐油性溫,因而對風寒濕痹等病癥療效格外好。
林東郊是光緒年間洛陽翰林,他手腕患腱鞘炎,腫起的疙瘩如核桃般大小。李占標以膏藥外敷,施以針灸、推拿之術,為其治愈。林東郊說:“華佗在世,亦不過如此。”
晚清辮帥張勛患宿疾,找到李占標求治。李占標診斷他為氣血雙虧,為他開了調活氣血、大補元氣的藥劑,再施以灸療,最終治愈。張勛贈送李占標一柄七星寶劍。
1930年中原大戰,蔣介石的大將上官云相進駐洛陽。上官云相患腰腿疼痛,步履維艱。李占標為上官云相外貼膏藥,內服白花蛇藥酒治愈。后來,上官云相授予李占標國民政府考試院頒發的“國醫證書”。
除了醫術高明外,李占標還格外注重醫道、醫德。他炮制的藥品選料好、制作精、價格低廉,百姓信得過;他態度和藹,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藥店不但節假日有人值班,就是晚上也設一窗口,以解病人燃眉之急;在20世紀30年代,藥店門前還擺放藥茶供行人飲用。
李占標性格豪爽、樂善好施。他晚年每到年關,都要到藥店附近的民間慈善團體同善局買些米票、饃票,施舍給鰥寡孤獨之人。1935年,伊洛河水暴漲,家鄉史家灣村被淹,李占標拿出3000塊大洋、10石麥賑災。他還在故里建茶亭兩處,雇人暑天燒茶免費供應給過往行人。
由于藥效顯著、醫德高尚,李占標膏藥店在患者中贏得了良好口碑。
后繼有人
1938年,李占標去世,其子李永韜、李永斌繼承父業。1939年,李占標膏藥店分為兩家,都在東大街經營藥鋪,一家是“興記”,一家是“元記”。1944年,日寇攻占洛陽,藥店被洗劫一空。
李占標膏藥店歷經清末、民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幾度興衰。至十年浩劫時,李占標膏藥逐漸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后,李占標膏藥經過衛生部門批準,恢復生產,得以重新發展。李占標后人紛紛在老城、關林或偃師史家灣村開設藥店,傳承李占標膏藥技藝。
如今,在老城東大街李占標故居坐堂行醫的是第三代傳人李四成。
李四成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后在天津醫科大學任教。為傳承李占標醫藥精華,1986年,他由津返洛,在東大街李占標故居創辦了濟世堂李占標風濕專科。
今年75歲的李四成介紹,李占標在熬制膏藥時注重火候的掌握,深諳“觀煙知火候”、“滴水成珠”等技巧,注重藥物入油的時機,使油丹充分化合,并有效保留藥物成分。后來,李占標膏藥第二代傳承人又對膏藥熬制方法屢次推敲改進,調整了下丹的劑量,使膏藥不老不嫩、軟硬適度。
“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師其方,而不泥其藥。”在潛心鉆研醫書藥典的基礎上,熟悉中西藥理論的李四成又將李占標的膏藥制作技藝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在原料的甄選上,他淘汰了高溫時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并添加了可以起到協同作用的輔藥。在膏藥制作過程中,除了將易揮發的藥物在低溫時下藥外,他還創新采用浸制法取代了傳統的油炸法,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得到保留,療效更加顯著。
如今,到李占標膏藥店應診、購藥者依然絡繹不絕。除了市區外,李占標后人還將藥店開到了郊縣,為人們購買膏藥祛除病痛提供了方便。同時,李占標膏藥的第四代傳人也已成長起來,不少人已經掌握了李占標膏藥的熬制技藝,他們正在逐漸擔負起傳承李占標膏藥這一名藥的重任。【原標題:李占標膏藥:窮漢吃藥 富人拿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