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內鄉春節有了新民俗:打春牛。立春這天,內鄉縣衙儀門大開,大堂前設置彩牛,堂上設香案,擺供燭、豬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執彩旗,敲鑼鼓吹嗩吶,聚集堂前。“知縣”面北而跪,作三獻酒狀,贊禮官誦讀祝文:“維神職司春令,德應蒼龍,生意誕敷,品匯蔭達。卑等忝守是土,具禮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饗!”禮畢,眾官手執彩杖,肅立春牛兩旁,贊禮官唱:“縣令擊鼓!”“知縣”三擊鼓。贊禮官又唱“鞭春(打春)!”眾人繞牛三圈,“知縣”將紙牛擊破。牛肚里事先填充的五谷干果花生棗子核桃等涌出落地,“眾官”與百姓歡呼搶食,以期五谷豐登,吉年有余。隨后出縣衙開始游街鬧春,大街小巷彩棚櫛比,披紅戴綠。鼓樂、獅子、旱船、高蹺等民間雜耍盡興表演,萬人空巷,官民同樂,到處洋溢著吉慶歡快的氣氛,
“立春”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日,民間俗稱“打春”。此叫法就是從古時官辦“打春牛”活動得來。
在內鄉縣衙博物館的泥塑里,有知縣親耕、打春牛的場景。牛是人類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生肖中最勤勞的動物。以牛耕地,在過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中華文明農業史,基本就是牛耕史。人們養牛愛牛敬牛,寄予無限希望。古時每年立春時,皇帝都要赴先農壇祭祀,并象征性扶犁耕地,以昭示天下,親耕勸農,迎春氣而兆豐年。地方官也在立春時舉行相應活動,以代御親耕。
春牛為土制,具五方之色(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有天下各方、一年四季等象征。立春前一日,知縣身著朝服親率迎春隊伍,隨員高舉“春”字牌,浩浩蕩蕩開至春場,祭祀春牛和芒神,執事官跪案前,雙手展開“喜報陽春”的紅帖報春。贊禮官誦讀祝文,祭畢,知縣在春場扶犁耕地一至二垅,表示代御親耕,以祈豐年。然后迎春隊伍將所制春牛抬至縣署大堂前安放,立春日在此“鞭春”。此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
隨著時代的發展,牛耕漸漸削弱,而鬧春耕的民俗也失傳,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塵封于歷史深處、典籍的記載里。
內鄉縣衙發掘文化遺產,將此活動開發出來,成為縣衙一景,也成為當地群眾參與休閑游戲的節目,如今逐漸成為內鄉民俗新景!驹瓨祟}:內鄉民俗新景: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