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扇,兩桿號,一聽就是大平調。”大平調原名平調,因伴奏樂器有棗木梆子而被稱為大油梆、梆子戲、土梆子、大梆戲,因舞臺演出場面宏大,也被稱為“大戲”,中國稀有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等地。其唱腔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并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東路平調唱腔圓厚、前后向揉,以濮陽為中心,包括清豐、南樂和范縣。西路平調唱腔有力、吐字清晰且紅黑臉均有里腔,以滑縣為中心,包括延津、浚縣、內黃和湯陰。河東平調唱腔柔和優美,以山東東明為中心,包括曹縣、菏澤和鄆城。
滑縣明福寺碑文明確提到,明代弘治年間(1498年)便有大梆戲,這是有關大平調最早的歷史記載。據延津大平調老藝人介紹,明代萬歷年(1573-1583),延津縣馬鄉原屯村就有大平調玩會班。明末清初,大平調發展到了十幾個班社,主要集中在延津縣東北部的王樓鄉、豐莊鄉、魏邱鄉、朱寨鄉和馬莊鄉,其中原屯、吳修寨、飛王、獲嘉屯都有自己的班社。魏邱鄉吳修寨村在玩會基礎上創辦有三十多人的大平調戲班。1938 年,魏邱鄉獲嘉屯族長布方安請來譚福有、嚴順成兩位大平調當紅藝人到村里教唱練功。村里建立了大平調戲班,大家自發籌資購買服裝樂器、音響道具,到附近滑縣、浚縣、內黃、長垣等地演出,成為專業演出的戲曲團體。1949 年,西路平調著名紅臉張發旺帶領淇縣“同樂班”,和延津縣獲嘉屯大平調戲班合并。1953年,該團成立為縣級半職業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延津縣群樂劇社”。1955年,正式命名為“延津縣大平調劇團”。
延津大平調唱腔屬基本屬板腔體,發聲一般都用真嗓,只在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才使用極高的假嗓,具有粗獷、樸實、豪邁、雄壯的風格。基本板式有大板、二版、三板。
樂器分軟、硬場兩類。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武場伴奏樂器有尖子號、梆子等。獨特樂器有大鐃、大镲、尖子號、大梆子等。延津大平調的表演以黑臉、紅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是該劇種的一大特色,戴銅眼耍獠牙技藝為一絕。表演粗獷豪放、場面宏大、氣勢恢弘、剛中帶柔、唱做念打并重,動作幅度大,云手劃大圈、盤腿跨大步,站立一尊佛,形成了獨有手勢、臺步、架勢、亮相。基本身段有“盤腿”、“跨步”、“云手”、“推圈”、“旋子”、“弓身”、“甩鞭”、“攪腿”、“大開門”、“小開門”、“左右旋身”、“捻髯”、“捧頭”、“探海”、“望門”、“單岔”、“雙岔”、“爬虎”、“擔山”、“滾身”。武打程式類似武術“小洪拳”的套路,真刀真槍,直來直往,勇猛、緊張,加之大鼓、大鑼、大釵、大鐃、尖子號等獨特樂器的配合,戰爭氣氛十分強烈,使觀眾如身臨其境,精神振奮。
大平調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張飛黑花倒愫鉤、牛皋銅鈴兩豎眉。
大平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統計約有600余出,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200余出,其內容主要取材于《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劇目有《楊家將》、《包公案》、《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斬單雄信》、《收姜維》、《百花亭》、《戰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三傳令》、《火龍陣》等。
新中國成立前,新鄉延津大平調戲班大都是半職業性質的“江湖班”,農忙時種地,農閑時集中起來寫臺口演唱,沒有一個完全以演戲為職業的。1987年以來,延津縣成立了職業大平調劇團,讓大平調又獲得了新的生機,數以百人的劇目重新上演。2001年,河南省黃河音像出版社特邀延津大平調劇團錄制了《包公碑》、《忠烈千秋》、《潘楊頌》等劇目。2004年11月,延津大平調劇團在滎陽市舉辦的河南省優秀少數劇種匯演中,榮獲演出金鼎獎。
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該項目進入國家非遺名錄后,2012年,劇團更名為“延津縣大平調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并從2012年起,該中心每年有72場送戲下鄉演出任務。國家定期撥付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傳統劇目的復排、音響設備、服裝道具的更新,演出條件大大改善。由延津縣文化館席陽館長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關于延津大平調文化歷史傳承的《梆韻》一書于2014 年正式出版,為研究保護延津大平調提供了依據和傳承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