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延津大平調:綻放在大平原上的戲劇奇葩

2013/4/16 10:13:00 點擊數: 【字體:


    7月7日,盡管天氣炎熱,趕會的村民還是早早地來到了滑縣八里營鄉齊繼村,村邊一個經過簡易布置的舞臺邊陸陸續續聚集了數百人,舞臺上面扯著一條醒目的條幅:“延津大平調劇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舞臺上演員們舞刀弄槍、盡情演唱,舞臺下觀眾掌聲連連、不斷喝彩,形成了歡樂的“海洋”。這是延津縣大平調劇團在滑縣演出的一個場景。
  
    大平調系梆子聲腔劇種,流行地區以曹州(今菏澤市)為中心,跨越冀、魯、豫、蘇、皖五省邊緣地帶。因其唱腔音樂比山東梆子、豫劇、河北梆子的音調低,又因其音樂伴奏中擊節的梆子比山東梆子和豫劇等兄弟梆子戲的梆子粗而長,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
  
    上世紀50年代之后通稱為大平調。大平調的歷史有文字可考,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間。明清以來,在黃河南北有大小十幾個大平調班社,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大平調的唱腔比豫劇粗獷,發聲一般都用真嗓。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大平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有600余出,現保留下來的只有200余出,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目有180余出,其內容大多取材于《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包公案》、《大紅袍》等歷史古典小說,角色多以生(紅臉)、凈(黑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朝中期,大平調在延津的活動已經很廣泛,萬歷年間就有原屯大平調戲班存在,至今逢年過節還繼續演出,后又建立了吳修安、獲嘉屯等許多班社。新中國成立前延津境內的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質的,農忙時種地,農閑時集中起來寫臺口演唱,沒有一個完全以演戲為職業的“江湖班”。現在延津縣有職業大平調劇團一個,1987年以來,大平調又得到了新的生機,數以百人的劇目重新上演,群眾看戲的熱情異常高漲。延津縣大平調有了較大發展,2001年,由于該團行當齊全,陣容整齊,被省黃河音像出版社特邀錄制了《包公碑》、《忠烈千秋》、《潘楊頌》等劇目。2004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族民間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同年11月在滎陽市舉辦的河南省優秀少數劇種匯演中,榮獲演出金鼎獎。
  
    延津大平調是河南省僅存的四支大平調演出團體之一,其演出的大平調表演粗獷、豪放、動作幅度大,云手劃大圈、盤腿跨大步,與“小洪拳”拳法相近似。節奏鮮明,使觀眾如親臨其境,形成了手勢、臺步、架勢、亮相獨有特征。大平調自形成戲曲劇種,就以大戲著稱,角色行當較全,分工較細,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具獨特風格,又有更細致的分工。其音樂唱腔基本屬板腔體,但也有曲牌體,如孩兒面等,唱腔板式分為東路、西路、河東平三個流派。大弦、二弦、三弦是大平調的主奏樂器,也是該劇種獨有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文場的大弦、二弦、三弦,武場的尖子號、邊鼓、大鑼、二鑼、手镲及梆子,其他樂器加大鐃、大镲、嗩吶等,既能表達喜、樂、歡、跳、甜、靜、幽默的感情,又能烘托悲痛欲絕、慷慨激昂、憤怒哀鳴氣氛的伴奏曲牌與鑼鼓經,種類有“江流水”、“三腔”等幾十種。
  
    大平調歷經數百年的文化洗禮,唱腔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其音樂以宋、元雜劇、北曲、弦索音樂為主,對其發掘整理,填補了我國宋、元雜劇、北曲、弦索音樂的失傳、斷代的空白,并將有助于充實、豐富、完善我國民族音樂體系。大平調的臉譜分為六大類,分別是黑臉、紅臉、花臉、白臉、丑行、神仙鬼怪,是忠是奸、是正是邪、是雅是俗,角色一出場,觀眾一目了然。

    延津地處黃河故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傳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使得大平調這一稀有劇種不斷發揚光大。( 李建彬 席陽)【原標題:延津大平調:綻放在大平原上的戲劇奇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11-7-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