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盤鼓緣何能重振雄風
2013/4/16 15:48: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原武盤鼓起源于唐代,盤鼓藝術源遠流長。據《原武縣志》記載:唐武則天皇后陪高宗山封禪,途經原武,時值隆冬,原武百盤大鼓十里相迎,打得出神入化,驚天動地。則天皇后觀后鳳顏大悅,親封原武盤鼓“大得勝”。后經歷代發揚光大,長盛不衰。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原武盤鼓曾一度低落,自上世紀中葉,人們已經聽不到他雄渾豪放的鼓聲,尋不到他遍及四方的足跡,原武盤鼓藝術幾近失傳……
原武盤鼓緣何能重振雄風
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開幕式上,時任河南省長的馬忠臣鼓鳴三聲,全省首選的原武盤鼓隊似煙火沖天,又似猛虎下山,以銳不可擋之勢,打出“五朵金花”、“大鵬展翅”、“蛟龍出海”、“獅子舞”、“滿天星”、“子母圈”、“金三角”等藝術樣式,動則蛟龍騰躍,陽剛葳蕤,靜則鳥翔空谷,萬籟無聲……場內時而陣陣叫好,時而掌聲雷動。馬省長也連連點頭,稱贊不已……
'96泉州民間藝術節及閩南新春民俗廣場藝術節,原武盤鼓以其整齊有序、搖曳多姿的隊列變化,粗獷不羈、雄壯火爆的整體風格,婉約嬌柔、風行水上的局部韻昧,博得觀眾連聲叫好。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賈作光
觀后,揮毫寫下“鼓魂”二字;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激動地題詞“原武盤鼓,中華一絕”;法國布萊頓副市長更是贊不絕口,簽約邀請鼓隊參加1997年法國布萊頓市藝術節,原武盤鼓隊一行30人與歐共體藝術代表團一起赴法國、瑞士等國家演出21天……同時,臺灣的三地門鄉和獅子鄉藝術團主動與該鼓隊結成友好鄉鎮。
中央電視臺及省、市報刊爭相報道,紛紛轉載,一時間,原武盤鼓把原武鎮乃至原陽縣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傳向中州大地,名揚四海。正如市委黨校一位學者所說:原陽有兩個拳頭,一是原陽大米,二是原武盤鼓。
一
原武盤鼓,雖然歷史悠久,又有“大得勝”的桂冠,但因種種原因,“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種一瓢種子打一葫蘆糧”的窘境生活,致使盤鼓藝術失傳了半個多世紀。改革開放后,勤勞的原武人民通過引黃灌溉,改良土壤,栽種水稻,終于成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溫飽問題解決了,人們自然有了精神需求。原武鎮文化站站長杜學修及時帶領文學青年建起了圖書室、讀者俱樂部,大大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1992年,原武鎮文化站被評為“河南省百強文化站”。
在此基礎上,站長杜學修通過查閱大量文史資料,萌發了繼承歷史文化遺產,整合文化資源,發揚光大盤鼓藝術,以特色文化促經濟發展的大膽設想,他對村中好友杜學仁一說,兩人不謀而合。于是,一份以文化促經濟,組建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的報告放在了原鎮黨委書記郝天平、鎮長劉宗永的案頭,盡管當時鎮里的財政狀況不佳,但還是擠出4000元作為盤鼓隊的啟動資金。
領導的信任和支持,更堅定了杜學修干事創業的信心。盡管區區4000元與組建鼓隊的3萬多元資金相差甚遠,但他們不等不靠,一邊自籌,一邊另尋出路。當新鄉市群藝館館長王存信提出“企文聯姻”的建議后,倆人茅塞頓開。幾經周折,原武盤鼓隊終于與新鄉市逐鹿有限公司結成了對子。當時國家一級企業、逐鹿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興慷慨地說:“公司先贊助2萬元,但原武盤鼓隊必須把逐鹿公司打響!”一句既讓人感動又讓人負重的話,使得他們暗下決心,不把盤鼓隊打出個樣子決不罷休!
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開始招聘隊員了!一時間,消息不脛而走,杜學修這個不在品級的鎮文化站長竟招來百余名年輕人。經過嚴格選拔,一支由50余人組建的“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成立了。
雖然鼓隊成立了,但傳承歷史文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原武盤鼓鼓譜失傳多年,老人們的記憶支離破碎。怎么辦?杜學修不愧在文化站干了幾十年,電視屏幕上開封盤鼓隊的擊如雷、動如濤、舞中有鼓、鼓中有舞的豪放風格早已在他腦海打下深深的烙印。于是,經多次聯系,終于在1993年11月的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他們用一輛舊吉普請來了古都開封的盤鼓大師,從此開始實現他多年的夢想。
隆冬,寒風凜冽、雪花飄飄,他們排練在野外的打谷場……盛夏,烈日炎炎、雷雨交加也沒能阻止他們排練……隊員包洪標岳父家蓋房,他沒有工夫到場幫忙,就連自己感冒發高燒,也是稍有好轉就拔下吊針頭跑到排練場:指揮師合戰的愛人將要臨產,為了支持丈夫打鼓,在陣痛中仍對他說:“你去吧,鼓隊不能沒有你。”隊員楊蓮香、劉愛風都是將3歲的孩子托付給別人,堅持訓練。為彌補鼓隊的經費不足,王振美把為父親買
棺材的錢獻了出來,孟東成把自己積攢的彩禮錢拿了出來……這樣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盤鼓隊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所有隊員。在他們的心目中,沒有什么事情比打鼓更重要!有了這種團隊精神,何恐盤鼓打不好、打不精?!
一靠精神,二靠毅力。經過兩年的艱苦排練,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首場亮相就聲名大震。1994年9月在新鄉市民間藝術大賽中,他們以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雷霆之勢,技壓群芳,脫穎而出。
1995年3月,首都北京。八屆全國人大和政協三次會議正在這里隆重舉行。3月9日晚的世紀劇場,座無虛席。由河南、廣西、江蘇、武漢等4個省、市聯合演出的一臺《法制之春》文藝晚會已進入尾聲。隨著一陣粗獷豪邁的鼓點,一支由28名男女組成的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出現在舞臺上。在激越的鼓樂聲中,隨著一曲《春潮滾滾,依法治國》的歌舞,12名姑娘伴著氣勢雄壯的鼓點瀟灑起舞,舞姿強健優美,鼓點跌宕起伏,這種蕩氣回腸的藝術魅力把晚會再次推向了高潮。
“'95北京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的表演時而像黃河之水天上來,時而像獅吼密林虎出山,時而像萬眾一心揮鐵拳,時而像無邊稻菽千層浪。抒情的快慢板,透出團隊人員心中多少喜悅,多少夢想;勇猛的搏擊,震撼山河,風云變幻,使在場數萬名觀眾看得如癡如醉。這次演出,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獨領風騷,一舉奪下花會大賽金杯獎。接著,在“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開封國際風箏節”、“首屆新鄉市鑼鼓大賽”演出中,每次都捧回金杯。
1996年新春,正是萬家團圓、游子歸鄉的時刻,然而,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卻告別親人,帶著父老鄉親的美好祝愿,作為省文化廳的派出隊,應邀參加“96泉州國際民間藝術節”和廈門舉辦的“96閩西南新春民俗廣場藝術節”,與來自德國、美國、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新加波、菲律賓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文藝團體同臺演出,真可謂群英薈萃,高手如林。在晚8點開幕式上,原武盤鼓隊以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鼓藝,如虎的氣魄,絢麗多彩的造型,把“得勝鼓”的雄渾豪放演繹得淋漓盡致。這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民一旦挎起盤鼓,立刻就幻化成了龍,幻化成了虎,幻化成了一種曠古的陽剛之氣,幻化成了浩蕩萬里的黃河之風。日出的噴薄,日落的散蕩,風雨的淘洗,四季的感懷,都在鼓聲和舞步里舒展;荷鋤的怡然,揮鐮的爽快,春種的希望,秋收的滿足,都在鼓聲和舞步里演繹。鼓是心跳,鼓是語言,鼓是問候,鼓是召喚,鼓是宣泄,鼓是愛戀,鼓是圖騰的崇拜和快樂的吶喊!泉州人激動了,泉州轟動了,掌聲、喝彩聲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泉州電視臺當晚對盤鼓隊的表演作了現場報道,《廈門商報》頭版頭條打出通欄標題“聲震發霄云霧開,盤鼓摧來幸福年”進行詳盡報道。這次演出,原武文化站盤鼓隊不辱使命,一舉捧回兩節設置的全部四項大獎。同年9月,他們又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浙江金華舉行的第六屆全國“群星獎”廣場舞蹈決賽,榮獲了文化部最高獎——“群星獎”。從此,“鼓魂”的強音不僅響徹了中華,而且響譽海外……
1998年新春,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再次赴京參加'98北京第十二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全國第一名;9月,參加在山東膠州日本櫻花藝術節文藝演出,把大鼓敲得時而雄壯如萬馬奔騰,黃河咆哮,時而輕盈如平湖行舟、春雨潤物,以卓爾不群的出色表演奪得金獎。11月23日,參加由省委宣傳部和省電視臺組織的“迎千禧,迎回歸”慶典活動,原武文化站組織1400名盤鼓隊員參加大型文體表演,再次奪得金獎,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贊揚,中央一套和七套節目對盤鼓表演作了詳細報道。
2003年春節,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應邀參加北京第二屆天壇文化周演出。鼓隊一登場猶如雷霆萬鈞從天降,疑似百萬神兵來,龍騰虎躍,驚雷滾滾。隨著隊列的變幻,時如蛟龍出海,驚濤拍岸,時如魚翔淺底,瀟灑悠閑,時如山澗流水,輕柔婉轉,時如金輪飛轉,一往無前。他們以嶄新的組合,激越的鼓點,雄勁的舞姿,鮮艷的服飾匯成了一首進入新時代的交響樂章。這次演出,他們一舉奪下四項大獎。
……
這就是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他們在連獲殊榮的同時,又以喧天的鼓聲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以鏗鏘的節奏奏響了慶祝澳門回歸大型文體表演的序曲,由此,原武鎮文化站也被評為全國“百強文化站”。
原武盤鼓不再僅僅代表原武,而是代表了原陽代表了新鄉,它把鄉土文化帶進了全國各地,帶出了國門……
三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鼓聲越千年,夢里說悲歡。僅十來年光景,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就打出了風度,打出了氣魄,真正成了“中華鼓魂”。
在我們驅車趕往原武采訪時,原武盤鼓隊正在西安大堂芙蓉園演出,履行著簽約四年的演出合同。屈指算來,他們已經在西安演出240多天了。在此期間,他們迎接過臺灣原國民黨主席連戰、民進黨主席宋楚瑜,迎接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凡觀看過他們演出的領導,無不拍手叫好。
采訪要結束時,領隊杜學仁風塵仆仆從中國石油化工總部趕了回來。他說,原武鎮文化站盤鼓隊應邀與中石化簽約即將舉辦的“五一慶典”活動,出場隊員達100名之多。
當談到如果簽約單位多,會不會發生沖突時,杜學修和杜學仁兩人都自信地笑了。
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不少村成立了盤鼓隊、高蹺隊、背閣隊等,因缺乏組織領導,大部分演出隊只能在周邊鄉村演出,為此,他們專門成立了“原武鎮文化藝術協會”,杜學修出任會長,杜學仁出任副會長,外出演出由協會統一部署,他們把盤鼓作為一個文化產業來經營。這樣,不但大大增加了原武盤鼓隊的綜合實力,也為促進原武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95年至今,原武鎮文化藝術協會共組織參加國際性演出70場次,省級演出105場次,市級演出150場次,奪回國家級金、銀、銅獎及其它大.獎多次。
十年來,原武盤鼓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面向市場,尋找自己的定位。每當走上領獎臺,杜學修和杜學仁就會想到盤鼓隊成長中的苦辣酸甜,不禁熱淚盈眶。實踐證明,市場要靠打拼,不能坐以論道。正如市委黨校一位學者所言:“原武盤鼓表演得這么好,應像原陽大米一樣,作為品牌宣傳出去,加大力度,讓全世界都知道這個美好的藝術。”
原陽盤鼓精湛的技藝,吸引了全國各地盤鼓愛好者的目光。前來借鑒和學習者有之,要求指導和培訓者有之,我們堅信,只要踏實去做,與時俱進,創新求精,把“得勝鼓”的品牌打響,原武盤鼓把“原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帶向世界的夙愿一定會早日實現!
困難面前不低頭,踏平坎坷成大道,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更是原武盤鼓隊奮力拼搏的寫照!
“原武盤鼓,中華一絕”!【原標題:原武盤鼓緣何能重振雄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演出網 2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