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獨具特色的亳州二夾弦

2013/4/16 11:40:40 點擊數: 【字體:


    二夾弦劇種起源于河北,發展于山東荷澤,流傳于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后在亳縣受到重視,得以迅速發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目前仍興盛不衰,成為亳州最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兩個主要劇種之一。這一戲劇伴奏樂器主要是四胡,這種四胡上的四根弦每兩根分別夾一束弓上的馬尾,進行拉奏,人們因以名之,稱之為“二夾弦”。亳州一帶也稱“兩夾弦”。

    “二夾弦”最早傳入亳州是在1916年,建國前五馬鎮有專業的“二夾弦”戲班。二夾弦傳入亳州后,隊伍不斷壯大,組織逐步健全,由簡單的小戲和小型樂隊,吸取借鑒梆子、京劇等豐富自身,角色漸有明顯分工,即“六門十二行”。增加“臉子戲”(即臉譜),有紅臉(須生),黑臉(大花臉),白臉(奸白臉)三個行當。另外有小生(由丑角蛻化來的),歪辮(娃娃生),旦、丑、老外(掛髯老翁)。其中旦角分小旦、青衣、老旦、彩旦四行,丑角又分小丑和丑兩行。特別是五十年代后期,政府關懷“二夾弦”劇種的生存,1959年正式成立亳縣二夾弦劇團。新時期“二夾弦”得以復生。1980年原亳縣縣委組織人搶救“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建立了二夾弦業余戲校。1983年在戲校基礎上重建亳縣二夾劇團。

    二夾弦戲劇很有特色。戲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藝人們同病相憐,患難與共,合作很好。藝人多是一專多能,演員能演幾個行當的角色,伴奏人員能身兼多職。行當上雖發展到“六門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戲,紅臉的戲也不少,小丑的重頭戲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紅臉兼唱。劇目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宣揚倫理道德的且農村題材居多,鄉土味很濃。二夾弦唱腔是在“紡紗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曲調由黃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漁民號子、打夯號子及民歌小調等融合變化而成。在發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書等民間歌舞、戲曲的音樂營養,經歷代藝術創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詞)假聲拖腔。即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機結合,模仿手工紡車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聲頻繁交替的二夾弦聲腔特色。而亳州二夾弦在解放后向外學習中既吸收山東“二夾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采取河南“二夾弦”高亢明快的節奏,漸漸形成了自己剛柔相濟的特色。

    獨具特色的亳州二夾弦不但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也在演藝界產生影響。60年代曾在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原標題:獨具特色的亳州二夾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徽農網 2003-1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