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于戲劇舞臺藝術,
經典的書法作品,那字體是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洗禮,有公認的美感。這美感來之書寫者的文化素養和心靈節奏,是一種智慧和人生的結晶。學書者在心平氣和的模仿前人其實是自己想貼近古代第一流文人的心胸,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
學腔亦然。無論京昆,還是豫劇的流派大家,他們的唱腔也是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沉淀,幾千場舞臺演出的洗禮,有公認的美感。學習他們的唱腔,表演,也是把平凡的自己去貼近第一流大師的心胸,去接近她們的心靈。模仿這種美,既提升了自己,也滿足了觀眾對這種美的追求和期待。
二、陳腔的美
京劇的程派和豫劇的陳派最耐人尋味。兩個不同的劇種的兩位大師的唱腔非常神似。他們的劇目不同,演繹方式不同,但給人的美感則是共通的。字里腔間里面有滄桑,有坎坷,有厚重,有瀟灑,更有深深的人文情懷。陳素真的唱腔,時而幽咽,時而暢快,時而激越,又時而底旋。慢時如抽絲,抽抽扯扯的才出腔,吐字;如空谷來音,飄蕩著在耳邊回環。
詩言志,詞寄情。絢爛的宋詞最感染人的不是它的長調,而是它的小令。歐陽修的“小院深深深幾許”,李清照的“應是綠肥紅瘦”還是蘇東坡的“揀盡寒枝不忍棄,寂寞沙洲冷”所表達的都是這種率真的情調。宋詞在表達女兒家心事的小令也是最到位的,這種優雅和傳神既有書語,又有口語,但都是含蓄和大膽的呈于觀者。
陳派的青衣戲如《春秋配》,花旦《葉含嫣》等,正契合了這個宋詞優雅含蓄表達的傳統,在表現思春女的焦慮和彷仿,如宋詞一樣,用豫劇的形式表達閨情,感于乍遇;樂于相聚;傷于別離。《春秋配》的“遇君子”,《葉含嫣》的“思云”里的聲腔,它有一種飄逸,如水墨畫的含蓄,如鐘鳴鼓震的大氣;她帶笑,她含淚,時而暴露,時而揚起。把傳統文化的溫婉,含與雙眸,吐之舌尖,又深深的藏于心底。你靜靜的回味,笑也好,淚也好,她總會在你心中蕩起一層層的漣漪的。
《三上轎》里崔金定在夫死,被逼嫁給賊人的無奈,上轎前痛人心腸的三別,從人性上痛斥了權勢者的喪天良,正同于知識分子的憂民情緒,普通老百姓對自己一樣弱小的同情。陳派青衣的委婉唱腔,細膩表演,愚剛與柔心靈刻畫深刻的牽動聽者的每一根神經。
這樣的美,欣賞起來會讓人有點激動,也更容易讓人感動。 她的表現手法是含蓄,含蓄又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就從文化和習慣上抓住了欣賞者。
三、學陳腔難
今人浮躁的心態,投機的心理,加之當今物欲橫流的外在氣候。就更讓很多人對學陳腔趨之若鶩了。
唱戲即是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