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豫劇陳腔的美

2013/4/16 10:43:02 點擊數: 【字體:


    一、 學腔如學書,貴在得神韻 
        
    對于戲劇舞臺藝術, 越來越覺得學唱腔如學書法。今人,古人,學書法無外臨帖,用手描慕前人的字型;讀貼,用心去領會那字型的神韻。食而化之,既得其形,有得其神,登堂入室以致出科。學得一家,能出神能入化者皆成為名家。學得百家,融會貫通,可自成一家。
        
    經典的書法作品,那字體是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洗禮,有公認的美感。這美感來之書寫者的文化素養和心靈節奏,是一種智慧和人生的結晶。學書者在心平氣和的模仿前人其實是自己想貼近古代第一流文人的心胸,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 
      
    學腔亦然。無論京昆,還是豫劇的流派大家,他們的唱腔也是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沉淀,幾千場舞臺演出的洗禮,有公認的美感。學習他們的唱腔,表演,也是把平凡的自己去貼近第一流大師的心胸,去接近她們的心靈。模仿這種美,既提升了自己,也滿足了觀眾對這種美的追求和期待。 現在的演員,學某流派也好,自己琢磨也罷,無非是把前人總結好的調式,行腔,發聲,一些演唱技巧的規律掌握了,用一種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情緒就是觀眾感受到的美感。這個美可以暢快,可以委婉,可以深沉,可以沉郁,可以華麗,但其本質應該是一種動人的優雅。 

    二、陳腔的美 

   
京劇的程派和豫劇的陳派最耐人尋味。兩個不同的劇種的兩位大師的唱腔非常神似。他們的劇目不同,演繹方式不同,但給人的美感則是共通的。字里腔間里面有滄桑,有坎坷,有厚重,有瀟灑,更有深深的人文情懷。陳素真的唱腔,時而幽咽,時而暢快,時而激越,又時而底旋。慢時如抽絲,抽抽扯扯的才出腔,吐字;如空谷來音,飄蕩著在耳邊回環。 
      
    詩言志,詞寄情。絢爛的宋詞最感染人的不是它的長調,而是它的小令。歐陽修的“小院深深深幾許”,李清照的“應是綠肥紅瘦”還是蘇東坡的“揀盡寒枝不忍棄,寂寞沙洲冷”所表達的都是這種率真的情調。宋詞在表達女兒家心事的小令也是最到位的,這種優雅和傳神既有書語,又有口語,但都是含蓄和大膽的呈于觀者。 
       
    陳派的青衣戲如《春秋配》,花旦《葉含嫣》等,正契合了這個宋詞優雅含蓄表達的傳統,在表現思春女的焦慮和彷仿,如宋詞一樣,用豫劇的形式表達閨情,感于乍遇;樂于相聚;傷于別離。《春秋配》的“遇君子”,《葉含嫣》的“思云”里的聲腔,它有一種飄逸,如水墨畫的含蓄,如鐘鳴鼓震的大氣;她帶笑,她含淚,時而暴露,時而揚起。把傳統文化的溫婉,含與雙眸,吐之舌尖,又深深的藏于心底。你靜靜的回味,笑也好,淚也好,她總會在你心中蕩起一層層的漣漪的。 
      
    《三上轎》里崔金定在夫死,被逼嫁給賊人的無奈,上轎前痛人心腸的三別,從人性上痛斥了權勢者的喪天良,正同于知識分子的憂民情緒,普通老百姓對自己一樣弱小的同情。陳派青衣的委婉唱腔,細膩表演,愚剛與柔心靈刻畫深刻的牽動聽者的每一根神經。

    這種聲腔她不是一朝一夕所完成的,是多年的演出逐漸磨練完善而成的。 陳腔的表達方式符合中國文人的思維和處事思維,“外柔內剛”。在表達中陳腔化激越為舒緩,幽幽的道來,悲憤時又慷慨有力直抒胸臆。陳腔不同于馬派,馬派唱腔平直,很干脆的直切心口,是一中脆生生的美。陳腔委婉,兜兜轉轉的,而這種兜兜轉轉在文人知識階層聽來有一股傳統的味道,懷有這種詩文溫婉情結,在一般民眾聽來是女性本有的女性嬌柔表達。他們對陳腔的理解方式不一樣,但美的感受是相同的,都是陶醉于傳統。是因為陳腔的優雅含蓄的表達是符合旦角的本質的,從而雅俗共賞。 
       
    這樣的美,欣賞起來會讓人有點激動,也更容易讓人感動。 她的表現手法是含蓄,含蓄又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就從文化和習慣上抓住了欣賞者。 

    三、學陳腔難 
      

    陳腔的文化體現,一是在于戲文,最突出的在于唱腔。這種唱腔契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所以學陳腔必須有對傳統文化深深的理解,知道文化的精髓,你得理解,才能知道陳派是如何表達人物的。陳腔復雜的演唱技巧,波顫音,滑音,再加之陳派青衣的做工,水袖,扇子功,動作繁復,精美變化多端,導致更難把握和表述。所以只有用心者才能師之。 
      
    今人浮躁的心態,投機的心理,加之當今物欲橫流的外在氣候。就更讓很多人對學陳腔趨之若鶩了。 

    老師只是業師,她可以把所有的心得教你,但老人家的學養,心靈和滄桑,化在字里腔間,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韻味,那是后學者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境界。除非你有同樣的人生歷練,經得起世事坎坷,成長于同樣的范圍。所以第二代弟子學習時更接近老師,耳提面命,易學。她們離老師身近,心也近。 
      
    唱戲即是唱人生。 
       
    隔代學藝者在一種較平和的環境中成長,她們少了老師那種滄桑的人生了。學藝要從心靈上去理解業師的藝術和心境,才能完善自己的心靈和氣質。那要的是功夫,素養和潛質,悟性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態。把昔人在唱腔和表演里滲透的神韻,變成自己唱腔散發出來的人格氣質,那才是學腔者的路徑和境界。 傳統戲劇是角的藝術。人們由習慣沉浸到經常回味大師的唱腔和風范,一是精神眷戀,二是對美的深深牽掛。但是不能渴望弟子復制大師了。但是品味那種相似的模仿亦是對美的期待和渴望。 

    觀眾則用眼神期待,“外觀扮作,內聽神采”。 
       
    弟子則須用心揣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原標題:豫劇陳腔的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2013/4/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