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兩夾弦,老樹開新花
2013/4/16 11:01: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拆了房子賣了梁,也要聽兩夾弦的《站花墻》。”兩夾弦,又名二夾弦,定陶縣當地群眾稱它為“大五音”。因其唱腔清新、流暢、優美,也被群眾親昵地稱為“半碗蜜”。
今年上半年,定陶縣兩夾弦劇團(現稱定陶縣兩夾弦劇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迎來一場體制改革,外有政府扶持,內有自身創新,不但激發了劇團內部活力,還激發了團員干勁,將劇團演員左右搖擺的心穩下來,成為文藝劇團改革的新樣本。
生存樣本在去與留中徘徊
順著咚咚咚的鼓點聲,伴隨著悠揚的唱腔,5日下午,記者循聲穿過一條婉轉的小路來到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在一間簡陋的平房內,十幾名演員們正在緊張地排練。
“團里有兩個戲劇要參加第二屆中國菏澤藝術節和省里一個比賽,最近每天都要排練六七個小時。”1994年從菏澤藝校中專畢業后進入兩夾弦劇團起,周長遷的生命就和兩夾弦緊緊聯系在一起,回憶起曾經的苦辣酸甜,周長遷唏噓不已。
周長遷說自己結婚時,劇團已經在走下坡路,步履維艱,一些演員為了生存,只能自謀職業,當時和妻子想過一起退出劇團,但是一直沒舍得這個舞臺,最終咬著牙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
“一年中有10個月在外面唱戲,記得孩子不滿一歲時,劇團沒臺口了,為了生存,幾經周折聯系到河南一家劇團唱戲,當時扛上行李就帶著老婆孩子趕到了河南,有時一天連唱三場,趕夜場時都到了下半夜,找不到劇團、沒地方睡覺,只能在破學校、破廟中鋪上麥秸過夜。”周長遷說,當時就像流浪兒,雖然很累,但工錢卻十分微薄。
菏澤市定陶縣文化館館長潘東升介紹,上世紀90年代,兩夾弦劇團演員生活朝不保夕、食不果腹,演員大量流失,劇團名存實亡。2006年之前,兩夾弦劇團年演出僅有240場,僅能解決劇團三分之一人員補貼,窘迫的現狀致使兩夾弦有劇種無劇團、有技藝無傳人,劇團內演員的平均年齡有54歲。
記者在排練現場看到,一些老演員也在參加排練,給劇團年輕演員們極大的鼓舞。“劇團改制后,一些走出去的演員又回來了,只有劇團發展好了,我們演員才更有前途,原以為選錯行了,現在有奔頭了。”想想今后劇團的發展,周長遷又欣慰地笑了。
非遺劇種最終起死回生
“逛廟會,看大戲”,當時的兩夾弦演員可是老百姓心中的“明星”,新中國成立后,兩夾弦藝術得到迅速發展。不少地方成立專業表演團體,僅山東菏澤地區就有:菏澤縣新藝劇社(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前身)、巨野縣新藝劇團、單縣新民劇團、東明縣兩夾弦劇團,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兩地區及延津縣、臺前縣,安徽省的亳縣等也都有兩夾弦專業劇團。
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兩夾弦劇種遭受重創,山東、河南兩省的兩夾弦劇團被迫解散,劇種瀕于絕境。1970年10月,定陶縣把原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接受過來,更名為定陶縣兩夾弦劇團,面臨生死大考的劇團有了生機。
“20世紀初,定陶兩夾弦劇團曾經嘗試過改革,但是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失敗了,十一屆六中全會前后,黨中央提出加強文化建設同時也加大對院團改革力度,地方劇團有了改革的愿望和條件。”潘東升介紹說。
隨后,由于定陶縣兩夾弦劇團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目前兩夾弦劇種唯一的專業劇團,符合劃轉條件,遂撤銷其國有劇團建制,設立“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改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縣財政按照編制人數每人每年4萬元核撥經費,按月撥付,主要用于演員的工資、基本社會保障、設備更新維修、新編劇目的創作排練、服裝道具購置等,工資和當地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持平,這樣的結果讓團員們覺得心里踏實了,劇團也更具活力了。
潘東升表示,增加編制讓地方財政負擔加重,但是養人就是養劇團養文化,讓劇團享受職工養老、醫療等政策,就解決了劇團人員的后顧之憂,現在兩夾弦劇團演員平均年齡是37歲,每年能演出540場左右,年收入達三十余萬元。
“我們這次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打破"終身制",引入競爭機制,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營造出更好的氛圍和更廣闊的舞臺。”定陶副縣長沙向東在縣兩夾弦全體干部職工會議上說。
劇團改革推動戲劇全新演繹
“劇團改革后比以前受關注了,更有活力,員工生活有保障了,積極性也高了,現在只想怎么將兩夾弦唱得更好,只想著怎么將兩夾弦推向更大的市場。”菏澤市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團長侯彥麗說,改革讓一度面臨倒閉的劇團獲得重生,從之前的自籌資金、自負虧盈變成捧上“鐵飯碗”,劇團每位演員都干勁十足。
據了解,對于兩夾弦的新劇目創作還有獎勵政策,劇團每推出1部大型新創劇目,公演后縣政府獎勵20萬元;新創劇目參加市戲曲大型比賽獲一等獎的,在市獎勵的基礎上,縣政府再獎勵10萬元;參加省戲曲大型比賽獲一等獎的,在省市獎勵的基礎上,縣政府再獎勵20萬元;參加國家戲曲大型比賽獲一、二、三等獎的,在國家、省、市獎勵的基礎上,縣政府分別再獎勵50萬元、30萬元、20萬元,巨額的獎勵刺激了演職員的專業技能提升,加強了新劇目的創作和排練。
“劇團要發展,首先要創新劇目,不僅對傳統戲劇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革,還創作了一批時代性強、市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正在排練的《愛心家園》就是反映留守兒童和大學生村官的新編戲曲,還有一部戲的劇本正在修改,明年就能上演,以后每年都計劃排出兩部新戲。”侯彥麗說,兩夾弦的劇種少、演員少,在大部分老百姓心中只是小戲,但是劇團在戲曲的創新上一直沒有間斷過。
周長遷介紹,劇團除了承接政府組織的各種文化演出活動外,還主動走出去找市場,內容貼近時代的新創作劇目脫穎而出,目前劇團內的劇目有傳統戲、現代戲、移植戲曲、自編劇目、戲劇小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創新,戲曲演繹也有了質的飛躍。定陶縣兩夾弦劇團也從走村串巷唱戲走向了大舞臺。【原標題:定陶兩夾弦,老樹開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