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冬天,鄭州街頭。一行騎著三輪助動車的人埋頭前行。他們的心情如同嚴寒的天氣一樣,在刺骨的寒冷中隱藏著委屈甚至是羞慚。領頭的一個人,就是鄭州日產總經理郭振甫。
是年,郭振甫34歲。以如此年輕的年紀當選鄭州日產總經理,原本是人生一大快事,可當時的郭振甫心里恐怕沒有多少欣喜。春節即將到來,鄭州日產賬上卻沒錢給員工發工資。寒冬中蹬踏三輪車去借錢,是郭振甫當時的首要任務。
在回憶起10年前的一幕時,鄭州日產員工李霞(化名)語氣仍不住有些噓唏。如果人的一生總有幾個讓人難忘的瞬間,對于鄭州日產員工來說,寒冬中蹬踏三輪車的郭振甫,就是他們最難忘的畫面。
“他(郭振甫)在員工中有極強的凝聚力,像個人英雄一樣被崇拜和信賴。有些員工離開鄭州日產了,但他們結婚的時候,還要請郭總去做主婚人,就像郭總是他們的親人一樣。”與郭振甫同時期進入鄭州日產,有著21年工齡的老員工韓東(化名)說。
《三國》管理理念
時間回溯到20年前,中國汽車工業合資大門剛剛打開。上海大眾、廣州本田、上海通用等一批合資企業漸次成立,但國內,私家車仍是寥寥無幾。自行車仍是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在湖北、安徽的一些小縣城,一個鎮子往往只有三五輛小轎車。
在東風汽車與法國雪鐵龍簽署合資協議的同一年(1993年),鄭州日產成立。與其他合資公司相比,鄭州日產日子更為艱難。原因一方面是,地處中原的鄭州生態環境不比上海與廣州活躍發達。另一方面,鄭州日產由農用車轉型為輕型商用車制造商,但產品數量稀缺,市場仍未打開。
1993~2001年,生存危機始終是鄭州日產的最大難題。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公司賬戶上經常工資不夠發,是當時鄭州日產的真實寫照。
年輕的郭振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走馬上任。
回想起郭振甫騎著三輪車找經銷商借錢發工資的歷史,李霞感動的情緒溢于言表。“郭總非常喜歡三國故事,他的案頭上總是放著一本《評析三國演義》。有一次,他向我推薦《三國》這本書,尤其談到其中的桃園結義。郭總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草莽到成為皇帝,從始至終,一路相伴。”李霞說。
郭振甫對情義的認知成為鄭州日產的企業理念:相信,相伴,相成就。
1993年,鄭州輕騎汽車廠與日產企業合資成立鄭州日產公司,生產日產皮卡D21和鄭州輕騎原本就有的三輪車,年產量只有幾千臺。在銷售最好的年份,鄭州日產的年產量也沒有超過2萬臺。產品與產量未能突破的同時,鄭州日產資金鏈還遭遇著極大的考驗。在質量部工作過的老員工秦剛(化名)介紹說,1998年之前,鄭州日產的銷售模式是先提車,賣完之后再付款。這種銷售模式利于開拓渠道,降低經銷商風險,但卻將主機廠置于非此即彼的絕地。
“產量越大,主機廠墊款越多,資金壓力非常大。而一旦有庫存的時候,主機廠就到了破產的邊緣。”秦剛說。
1998年,郭振甫開始擔任鄭州日產財務經理。鄭州日產每月11日發工資,但經常到每月9日時,公司賬戶上仍空空如也。不得已,郭振甫只能親自出門,騎著三輪車去借錢。令鄭州日產員工感激的也在于此:即便是經營十分困難的年月里,鄭州日產也從未拖延過員工工資,哪怕是一天。“到今天,鄭州日產還沒有誰開過拖欠工資的先河。”秦剛說。
“鄭州日產早些年的經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不是經銷商和供應商的支持,鄭州日產絕對走不到今天。所以不管過了多少年,只要是幫助過鄭州日產的,郭總都會一直記得。從現在經銷商的結構也可以看出來,大部分經銷商和鄭州日產的合作關系都是十幾年沒有變過。”李霞對本刊記者說,當鄭州日產無法給員工發工資的時候,經銷店老總總是親自提取10多萬元的現金交到郭振甫手里。
郭振甫粗獷的外表下也隱藏著一顆細膩的心。李霞舉例,一次公司會議上,一名員工無意說起母親生病。會議結束后,郭振甫就會囑咐公司辦人員購買補品上門看望。
“鄭州日產的凝聚力是非常強的。公司里面有許多的父子兵、夫妻兵,姐妹兵,一家人同時為鄭州日產效力。因為大家都非常信任鄭州日產,信任郭總這個人。”李霞說,與其他合資企業相比,鄭州日產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更濃。
從首度扭虧到預測未來
1998年,身為財務經理的郭振甫對董事長郭勝利開始一輪輪游說。在財務制度上,摒棄之前先發車后付款的做法,改為訂單式生產。經銷商提出訂車需求,并支付一定定金后,主機廠再排生產計劃。此舉打破了鄭州日產多年來的財務困境。在產品政策上,郭振甫說服郭勝利,將產量低的幾款車型停產,重點精力放在生產和銷售日產品牌的皮卡業務上。2001年,鄭州日產首度實現扭虧為盈。時至今日,鄭州日產皮卡已占據了國內約50%的市場份額。
“前幾年鄭州日產還有生存危機,現在這個危機已經沒有了。僅靠皮卡,我們就可以活得很好。”2010年11月,郭振甫在其辦公室中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2004年之后,鄭州日產經歷了最為關鍵的一次重組,成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旗下一枚重要棋子。2010年,鄭州日產年產18萬臺第二工廠竣工。同年,鄭州日產年完成10萬輛銷售目標,形成東風與日產雙品牌,乘用車與輕型商用車雙輪驅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郭振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還體現在個人修養上。早年的郭振甫也是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耿直是他最大的外在特征。然而,20世紀90年代的鄭州日產股權關系極其復雜,涉及中、日、泰三國。各方利益的平衡,員工利益的保障需要八面玲瓏的手段,而不僅僅是強硬。
跟隨郭振甫多年的老員工發現,郭振甫慢慢變了。盡管執著依然,但他卻更加溫和,以柔克剛成為他的新風格。這種風格也呈現在媒體采訪中。在回答記者問題時,郭振甫并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對當前的宏觀經濟以及未來10年的走勢作出詳盡的分析和預測,然后在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將企業定位、發展思路一一剖析呈現。
因而,郭振甫也獲得了“思想家”的美譽。與此同時,郭振甫重情、重義的俠義之名不斷傳播,“大俠”這樣的稱號也漸漸被外界送給郭振甫。
“對企業管理者來說,對未來10~20年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判斷,是最最重要的。我認為未來中國車市的增速一定會放慢,并且出現質的轉型和結構調整。從社會發展方向來看,首先低收入群體、尤其是農民群體收入會提高。其次,梯次性的農村城市化展開,推動更多小企業誕生,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郭振甫說,社會性的大轉型首先影響的就是汽車。汽車前期過速釋放,大城市的癥結普遍被意識到。在這種形勢下,LCV商用車的發展會大于乘用車。
2011年,郭振甫即將迎來他為鄭州日產效力的第22年,也是他作為總經理的第10年,人生接近一半的時間奉獻給了一家企業。在過去的22年里,郭振甫用情義和業績建立起一個可以信賴的領袖形象。鄭州日產多名員工毫不避諱地說,員工對郭振甫的崇拜是“非常明確的”。
“1989年我們(包括剛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郭振甫)150名大學生來到鄭州日產時,公司為了迎接我們,把一棟還沒建好的三層小樓的一樓粉刷好給我們住。工廠里每一棵樹都是我們自己種的,每一方土都是我們自己挖的。鄭州日產對于我們來說有太多割舍不掉的東西。”韓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