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南三十里有個不小的村子叫崗王村。村東有座破廟叫裴度廟。廟前有兩棵古柏叫鳥柏。一西一東,一小一大。樹的南半邊為松,北半邊為柏。西邊那棵有一摟粗。東邊那棵據說兩個成人合抱還摟不嚴。整個樹冠占地一畝有余。枝繁葉茂,郁郁蒼蒼。那可是名符其實的老古董。據老輩人講,這兩棵鳥柏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許多年前,一次大風過后,西邊那棵曾刮折一股,村民用鋸鋸開后,發現木板的花紋像鳥的形狀,人們把這兩棵半松半柏的古樹叫“鳥柏”。說起來鳥柏,還得從這廟里供奉的神靈——裴度說起。
傳說唐憲宗時藩鎮割據,各藩鎮為爭奪地盤,相互廝殺,戰事不斷,可把農民害苦啦。許多人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唐憲宗為鞏固中央政權,便派裴度任河東節度使攻打蔡州藩鎮。裴度的軍隊就駐扎在這里。裴度所帶兵士不愧仁義之師,所到之處從不踐踏莊稼,深受百姓愛戴。元和十二年,裴度督師攻破蔡州,擒了吳元濟。河北藩鎮很害怕,表示服從政府,不再叛亂。
那年夏天,裴度打了勝仗回到駐扎的這鄉間小廟里。閑下來的時候,他也習習字作作畫。只是書畫長進不大,很是郁悶。他時不時地到村民家里串串門兒聊聊天兒,也算是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吧。一次他走進一家村民院子,空落落的,不見人影。只見廚房香煙繚繞,看得出女主人正在做飯。他一邊喊話,一邊走了進去。那老婆子一邊答話,一邊專注于鏊上的烙饃,并不看他一眼。烙成一張就用鍋鏟向背后撂一下,那烙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饃筐里。一張、兩張、三張……,摞得整整齊齊。老婆婆烙得起勁。裴度看得入迷。他就問老人家:“老大娘,你可真是好手藝喲?”老人淡然一笑:“熟能生巧唄!”裴度恍然大悟,覺得大娘說得有道理。從那以后裴度習字作畫更加認真,聚精會神,一絲不茍。幾個月后他的字大有長進,畫的鳥啊、蟲啊、魚啊活靈活現,生動逼真。他率軍討伐蔡州凱旋時,便讓官兵在兵營周圍栽樹。為了記住哪棵是他栽的,他便用筆在樹上畫些鳥兒作為記號。誰知日久天長,他畫的那樹干的木紋真的變成了鳥的形狀。裴度帶兵走后,村民們出于對他的崇敬和思念,便在他當年植樹的地方,把原來的小廟改建成一座裴度廟,打那以后香火不斷,流傳至今。這鳥柏也保存了下來,直到今天仍綠陰如蓋,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