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說某人“貪婪”、“下作”、“恬不知恥”或“沒出息”、“臉皮厚”時,愛用俚語“下三兒”。例如:“沒想到有點權的人這么下三兒,找他辦按規定該辦的事還繞著彎想讓給他送禮。”“這人吃相下三兒,跟幾輩子沒吃過肉一樣。”“有錢人也恁下三兒,不值錢的東西也要。”
“下三兒”是如何成為鄭州方言的呢?舊時民間有“上九流”和“下九流”的說法。“上九流”為: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買賣、六流莊田,七偷、八盜、九要錢。“下九流”為:一流秤、二流斗,三流屠戶、四套狗,五修腳、六剃頭,七娼、八唱、九吹手。這種排列真實地反映了社會歷史和當時大多數人的社會意識。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序列中,“下九流”皆是受歧視的底層。“娼”是妓女,“唱”是演員,舊時稱“戲子”,“吹手”是出殯時吹響器者。操此三種職業者可謂下層中的下層,備受歧視,就連“下九流”中的“前六流”也看不起他們。在社會擠壓之下,被“勢利眼”們異化的他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厚著臉皮”、“貪婪”地招徠生意。久而久之,“下三兒”成了這三類職業者的代稱并轉化為帶貶義色彩的方言。
“下三兒”的另一個來源是武學。攻擊下三路在武學中是比較兇殘的招式,被狠擊后的對手有可能昏厥甚至死亡。下三路是指下巴以下的三個部位,分別指胸(心臟)、腹(脾、腎)、陰部,攻擊這些地方的招式兇狠毒辣且不禮貌,可能使人失去生育能力,有悖于武學精神,為武林正道人士所不齒。因而,某些欲爭門派舵主或爭霸武林者,在切磋武藝時使陰招狠擊對手的下三路,就被武林中人視為“下作”、“恬不知恥”。歲月流轉中,這種行為被鄭州人形象地稱為“下三兒”。
另外,下三路也泛指人體腰以下的部位或特指下體。有些人言談時嘴里離不開下三路,即俗話所說“說話愛帶把兒”。鄭州人不屑地叫這種“下作”、“恬不知恥”、“沒出息”的不文明者“下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