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說“門市兒”
2013/9/4 14:36: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老鄭州”講話,不經意間會冒出“門市兒”一詞。這個方言脫胎于商業,與鄭州是我國商業文明的起源地有關。
上世紀50年代發掘的鄭州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繁榮的首要標志就是商品交換。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中已出現“市”字,文獻記載商代已有了“肆”,即店鋪。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商建西周,為了加強對商代遺民的管理,就把弟弟管叔鮮分封在現在的鄭州一帶。不久,管叔鮮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作亂,但被鎮壓下去。商代遺民失去政權和土地,大多數人專門經商。因此,周人習慣上叫他們商人或商賈。春秋時期的鄭國光大了發端于鄭州一帶的商業文明,將商朝之“商”轉化為搞經濟之“商”,正式稱搞經營的人為商人。
《現代漢語詞典》對“門市”的釋義:“商店零售貨物或某些服務性行業的業務。”由此可知,鄭州俚語“門市兒”的本義是“店鋪”、“門市部”或“商店”。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經商者若想買賣興隆,最佳選擇是把店鋪設在客流量大的路口,最不濟也要在不太偏僻的路段覓個臨街房當店鋪。舊時商家在店鋪外掛個寫著“酒”或“茶”的幌子,現代流行在店外懸掛“土產商店”、“大眾飯店”之類的牌匾,或弄個有店名的霓虹燈燈箱,路人老遠一望便曉得店鋪做啥生意。于是,“門市兒”就引申出“門面”、“門臉”的意思,例:“支門市兒不容易,跑里跑外,整天忙得腳不沾地兒。”
開店做生意少不了迎來送往,因此,“門市兒”就衍生出“應酬”之意:“唉,門市兒多,想戒煙戒酒難啊。”
另外,滎陽鄉下有人家辦紅白喜事時,未出五服的或同族紛紛前往捧場、支撐場面,主動為事主料理收禮、記賬、跑堂、迎來送往之類事宜,叫“支門市兒”。于是,“門市兒”就有了“場面”的意思。(原標題:鄭州人說“門市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