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嘴里冒出的“鄭州地斜”,表述的是一種地理現象,也是一種人文景觀。此外,還帶著別致的“地方風味”。
從地理學角度來看,鄭州市區地勢西高東低,穿城而過的金水河和熊兒河最終都流向了東方,鄭州人說“鄭州地斜”,是尊重客觀事實,實話實說。
鄭州市區許多老街道的走向,不是從西南斜向東北(如正興街、人民路),就是從東南斜向西北(如福壽街、銘功路)。尤其是老城區的個別街道更斜,如南大街—管城街、東大街—西大街,可謂古已斜之。不像北京、西安老城區的主干道,皆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顯得莊重、大氣。一些“路齡”較短的道路斜則與火車有關。1904年至1913年,京漢、隴海兩大鐵路相繼通車,鄭州成為全國的鐵路樞紐,城市框架開始拉大,之后新修的一些道路都順從鐵路的意愿,如南陽路、銘功路、福壽街、一馬路、京廣北路、新鄭路就與京廣鐵路平行。路斜,分割出的地塊也少有方的。于是,就呈現出“鄭州地斜”的人文景觀。
看著筆直的路,走的卻是斜方向,瞅著平整的地面亦是斜的,出乎人們的意料。因此,從“老鄭州”嘴里冒出的“鄭州地斜”,就有了“世上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能發生”的意思。“斜”諧音“邪”激發了它的靈感,于是,枯木逢春發新芽,歇后語園地添了奇葩。
兩個人正說著與某人有關的事,想不到這個人竟然像從地下冒出來似的突現眼前。為了打破背后議論人并被抓個現行的尷尬場面,一人笑著說:“鄭州地斜(邪)。”另一人賠著笑補充說“說誰誰到”或“說曹操曹操到”。
還有一種調侃或挑釁的說法:“鄭州地斜(邪)——說著王八來個鱉!”(原標題:趣話“鄭州地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