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懂不?這是我們鄭州的老方言(3)
2014/5/15 8:45: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第二封信
“見百了沒?” “找他伯干啥了?”
來鄭州已經八年多,在這八年里除了節假日才回家,大部分時間都在鄭州。對鄭州方言也略知一二。其實剛來的時候我也對鄭州方言很不了解,并且還鬧了一次笑話。
在我們老家稱呼父親叫答(音),稱呼父親的哥哥為“伯”,由于伯是多音字,既念“bo”也念“bai”,在我們那里的方言伯就念“bai”。所以我以為鄭州人喊“百”喊的就是“伯伯”。
當時我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房,由于屋里燈開關壞了,于是就把房東大哥叫到樓上幫我修,但他忘了拿鉗子,于是我就下樓去他屋拿,正好碰見他兒子從外面回來,就問我見他“百”了嗎?我以為他找的是他“伯伯”呢?于是就說沒有見。
到樓上后就對房東大哥說:“你兒子找他‘伯’。”房東大哥說:“我就是他‘百’!”弄了個大笑話。
從此,我就對鄭州方言格外在意了,于是我到處搜集鄭州方言。
在鄭州就要學會用鄭州人的方式說話、生活和做事,不然就會與人格格不入,F在在鄭州生活了八年,對鄭州的方言也學會了不少,有時回老家竟然改不過來了,不過說一些鄭州方言倒是令家人挺新鮮的。 潘慶聚
第三封信
搟哩(的)湯、蒸哩(的)饃都木牛,開啥飯店?
說起鄭州地區的方言,我首先想到饅頭和面條這兩種飯食。在鄭州的一些農村,尤其是東部的一些農村,饅頭不叫饅頭,叫“蒸哩(的)饃”,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手工饅頭;面條不叫面條,叫“搟哩(的)湯”,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手搟面。關于饅頭和面條這兩種飯食的方言,還曾經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小事想說一說,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去年秋天,我和老家的一個表叔去外地辦事。表叔是土生土長的“老鄭州’,不管到哪里,總是說一口鄉音濃重的鄭州方言,聽起來韻味十足。
我們去的地方是天津,吃午飯的時候,我們走進了一家頗為講究的飯店。服務員熱情洋溢,招呼我們坐下,端上茶,遞上菜譜,笑容滿面地問我們吃什么飯。
我征求表叔的意見。表叔想了一下,問服務員:“有蒸哩饃(饅頭)木牛(沒有)?給俺拿仨(三個),中不中?”表叔說完,看著服務員,服務員看著表叔,滿臉的不解,嘴里輕聲念叨著:“蒸……蒸哩饃?沒有聽說過呀?”她對表叔抱歉地一笑:“老先生,真對不起,您說的蒸……蒸……哩饃這種主食,我們這里沒有。”表叔看了看我,有些不滿地說:“你看看,真(這么)大哩(的)食堂(飯店),連個蒸哩饃都木牛(沒有),咱還吃啥?”我忍住笑,對表叔說:“咱吃別的也中(行)。”表叔又想了一下,對服務員說:“那就給俺倆來兩碗搟哩湯(面條),中不中?搟哩湯(面條)喝(吃)著得勁(舒服)。”表叔說完了,看著服務員,示意她快去準備飯食,服務員卻依然不知所云地站著沒動。我差點把剛喝到嘴里的一口茶給噴出來。服務員很抱歉地說:“對不起,老先生,我們這里也沒有搟……搟哩……湯。”表叔有些生氣了,他站起來,瞪著服務員說:“我說你這閨女,我要蒸哩饃(饅頭)你木牛(沒有),我要搟哩湯(面條)你還說木牛(沒有),你這食堂(飯店)是咋弄(怎么開)哩(的)?”服務員一臉的無辜,連連道歉。我急忙站起身,拉著表叔坐下,用普通話跟服務員解釋了一番,服務員才恍然大悟,高興地去安排我們的飯食了。
其實,仔細想想,方言雖然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是,一旦走出方言傳播的區域,跟別人交流起來就很不方便。所以,我覺得,在保護好方言的同時,還是要努力學習好普通話。這樣,即使走遍全國,也不容易出現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王吳軍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