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0年,隴海鐵路修到了洛陽,鐵路穿過自漢唐以來就以墓葬聞名的邙山時,無數地下陵墓連同其陪葬的珍寶被挖掘了出來。唐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人們發現了一種色彩斑斕的彩陶,有姿態各異的馬、駱駝、人物俑等。就這樣,一種早已失傳的古老工藝——唐三彩重新問世了。
據考證,古老的唐三彩興于漢(前206—220),盛于唐,但從晚唐開始,唐三彩的制作就逐漸走向衰敗以至銷聲匿跡。其原因人們不得而知。唐三彩,在過去的千年里,成為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謎。
三彩大象
千年之后,從墓地里出土的彩陶立在人們面前,它那埋葬百世而不失斑斕的色彩,那生動傳神的造型和精巧細膩的技藝,讓人們贊嘆不已。由于唐墓中出土的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以紅、綠、黃三色為主,著名古器物學家羅振玉(1866—1940) 和王國維(1877—1927)便將其命名為“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出土之后,人們開始去探尋它謎一樣的工藝。最初只是邙山一帶的農民對出土的殘缺不全的唐三彩進行修補。隨著修補技藝的提高,工匠和藝人便開始進行整體仿制。1920年前后,洛陽一位名叫高良田的藝人首次成功復制唐三彩,其仿制技術后來成為這位高姓藝人的家傳秘技。最負盛名的老藝人叫高松茂,他不僅仿制唐三彩技藝高超,還掌握了仿制粉彩、五彩等技藝,達到了“與古無異,以假亂真”的程度。
精雕細作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它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雕塑等工藝的美術特點,采用印花、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創立了塑陶藝術斑駁絢爛、健美雄渾的獨特風格。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有三十多道工序。它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使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的著色劑,并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燒制時,先將素坯入窯經過1000-1100℃的焙燒,陶坯燒成后,上釉彩,再入窯燒至900℃左右。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釉燒出來以后,有的人物還需要“開臉”,所謂“開臉”,就是人物頭部不上釉,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等工藝過程。
以假亂真
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工序,一件集雕塑、繪畫、陶藝三種工藝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就算完成了。
制作唐三彩的窯
制作中的仕女俑,神態自若。
除了擁有斑駁瑰麗的釉色,洛陽唐三彩在造型方面亦十分引人注目,一般分為生活用具、人物、動物三大類。生活用具有水器、酒器、飲食器等。人物主要有婦女、武士、伎樂俑等。在唐三彩的各種造型中,尤以動物為多,有鳥、獅、駱駝、馬、牛等,其中以馬的塑造最為出色。在洛陽北邙山上的古墓博物館中,展出有一匹出土的三彩馬,馬兒肥碩雄健,色彩高貴,雙目炯炯有神,透射出一種悠然神定、坦蕩豪氣的大唐古韻。
從色彩上說,唐三彩是浪漫的,反映了大唐自然瀟灑、毫不做作的渾沌美感;就造型而言,唐三彩是寫實的,作品幾乎全部來自于生活本身,是世俗人生的生動寫照。
如此漂亮的釉陶在當年卻主要作為陪葬品使用。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達官貴人們不僅注重生前享樂,而且注重死后,三彩陶器是唐代厚葬風俗的必需品。正是這種習俗和這些陵墓,保存了這項在民間早已失傳的大唐工藝,使我們在千年之后得以重睹其風采并將其傳延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