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洛陽

從相當輝煌到后繼乏人 河洛大鼓的"光榮與夢想"

2013/4/15 11:54:37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說黑驢道黑驢,小黑驢兒真派氣,白尾巴梢兒白尾巴根,長了幾只白銀兒……”這是繞口令《小黑驢》里的唱詞,再過上幾年,可能就聽不到真人說唱了,因為它跟河洛大鼓其他曲目一樣,正面臨著“斷后”的問題。6月2日,河洛大鼓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省委宣傳部
和省文聯公示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鞏義市曲藝協會主席尚繼業說,與河南墜子、大調曲、三弦書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流行的曲藝形式的河洛大鼓,由于老藝人多數去世,后繼無人,過去曾學習過曲藝的年輕人,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也多改行。誰來拯救它﹖
  
  命名:周恩來總理的建議
  
  1900年前后,偃師、洛陽一帶流行著一種琴書,琴書藝人坐在那里閉目演唱,聲音低沉,節奏緩慢,很難引起聽眾的興趣。恰在這時,南陽一位唱鼓兒詞的藝人李四來到洛陽,與琴書藝人同臺競藝。南陽鼓兒詞藝人用的是鼓和鋼板,唱腔高昂奔放,且帶有動作表演,很能吸引觀眾。但南陽鼓兒詞沒有弦樂伴奏,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富有地方風味的新曲種,暫稱“大鼓書”。
 
    大鼓書演唱方式簡單,不用舞臺燈光,更不需化妝,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數人伴奏的。伴奏樂器以專用的說書墜胡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書鼓、鋼板、醒木等,這些工具既能擊節,烘托氣氛,也可做道具。每當夜晚降臨,書場客滿,雖沒有錦幕低垂,景色變幻,而說書人舌綻蓮花,以一當十,虛中求實,鋼板、鼓點伴隨著悠揚的墜胡,演述今古,敘事狀物,別有韻致。
 
    經過一兩代藝人的努力,大鼓書廣泛流行起來。1951年,二代藝人的領軍人物張天培帶著大鼓書曲目赴朝慰問演出,經周恩來總理建議,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過去:相當輝煌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電視尚未普及,網絡更是沒有,河洛大鼓這種曲藝如魚得水,發展得紅紅火火,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特別是在廣闊的農村。那時,河洛大鼓與河南墜子、大調曲、三弦書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流行的曲藝形式。現任鞏義市曲藝協會主席的尚繼業回憶那時的輝煌說:“那個時候,天一黑,老百姓聚在一起就是哼唱河洛大鼓,不管唱腔如何。一聽說哪個村里有說唱河洛大鼓的,人們結伴摸黑走上七八里山路去聽。臺下黑壓壓的一大片,有上千人,那掌聲可以說震耳欲聾。

    原中國曲協理事、河南省曲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慶遂增說:“河南是曲藝大省,河洛大鼓是河南曲藝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國曲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后繼乏人
  

    然而,河洛大鼓很快滑向低谷。尚繼業拿出了他收藏的1997年8月27日的《鞏義廣播電視報》,其中一篇名為《河洛大鼓瀕臨絕境,熱血藝人呼吁搶救》的文章。文章說:“由于老藝人多數去世,后繼無人,過去曾學習過曲藝的年輕人,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也多改行。”

    這篇文章反映了河洛大鼓的現狀。

    1998年,鞏義市召開首屆河洛大鼓書會時,參加者有40多人,最年輕的僅15歲,這讓尚繼業看到了一點希望。到2000年,鞏義市再辦河洛大鼓書會時,只有30多人了,那位最年輕的再也沒有露過臉。目前,鞏義市仍在說唱河洛大鼓的僅有26位,他們中除了老藝人,其他的已步入不惑之年。

    說河洛大鼓的“斷后”,還可以從尚繼業的徒弟數量說起。1984年,尚繼業在鞏義市文化館開班教河洛大鼓,共收了40個徒弟,目前仍把河洛大鼓作為職業的只有兩位了。
      
    癥結:藝人文化水平不高
  
   
    河洛大鼓為什么會如此迅速衰落?

    從客觀上來說,聽眾少了,市場小了。河洛大鼓的主要演出市場是農村,主要是還愿之類的包場。還愿往往挑選良辰吉日,因而,藝人的演出就成了“一天打魚,數天曬網”了,演出場次難以確定。

    從主觀上說,河洛大鼓藝人文化素質較低。河洛大鼓的第一代開山祖師段雁、呂祿、胡南方、李富路等個個身手不凡。據說,胡南方不但有高超的技藝,而且是個文秀才,文字功底扎實,這使他擔當起河洛大鼓藝術變革的重任,成功地完成了由琴書向河洛大鼓的過渡。而如今,在河洛大鼓藝人中,就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寥寥無幾。有一部分文盲藝人,全憑口傳心記,難免以誤傳誤。有的說了一輩子書,書的內涵也不一定吃透,甚至唱得爛熟的書詞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懂。

    尚繼業講了一個“炮樓”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尚繼業寫了一個反映好人好事的書段,其中有一句“想起了拋頭顱的劉胡蘭”。他把這個書段念給老師輩的一位藝人,這位藝人記是記下來了,可是第一次上臺說的是“想起了炮樓里的劉胡蘭”。待藝人說完之后,尚繼業告訴他:“不是炮樓里,是拋頭顱。”這位藝人并未完全理解,第二次上臺一說到此,停頓了片刻,說出來的還是“想起了炮樓里的劉胡蘭”。

    文化水平低,導致河洛大鼓藝人無法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靠的還是走街串巷式的演出方式。文學水平低,他們無法創造出新曲目,說唱的還是又長又老的曲目,不能滿足現代人快餐文化的需求。
  
  民間:搶救在行動
  
  “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利用有限的資金,搶救河洛大鼓。”尚繼業說。雖然河洛大鼓已有100年歷史,可在這100年里,河洛大鼓曲目全是靠口一代代傳下來,用文字記載的寥寥無幾,更不用提用音譜、錄音、影像等方式了。2003年,他調查統計,還有7位70歲以上的老藝人能說唱河洛大鼓曲目。可是,等他于兩年后的去年請這些老藝人說唱時,有的已去世,有的已不能開口唱了。因而,老藝人一旦去世,一些曲目可能就被帶到土堆里去了。他現在把能唱的老藝人請到家里來說唱,用MP3錄下來。

    “說實在的,我們也想到錄音棚里去錄音,可經費太有限了,錢只能用在刀刃上。”尚繼業說,請老藝人來,每錄制一小時需要支付20元錢,老藝人的吃住、路費等需要給報銷。另外,錄音由MP3轉為光盤,也需要花費。可是,資金卻是非常有限的,去年募集了2.4萬元,今年鞏義市財政撥款2萬元。他就想方設法減少開支。去年成功錄制了長篇大書8部,中篇大書3部,書段10個,總計約有180個小時。

    目前,尚繼業除了錄制河洛大鼓外,還在整理河洛大鼓曲目《智斷神殺案》等,準備集結成書。一旦實現,就創造了河洛大鼓史上的“第一”。此前,尚繼業于2004年4月出版了20余萬字的《河洛大鼓初探》一書,這是河洛大鼓史上的首部論著。此書對河洛大鼓的歷史淵源、曲種形態、曲本文學、唱腔音樂、舞臺表演等領域都進行了探討。2004年和2005年,他將一些河洛大鼓曲目制作成5套光盤,讓它們走進音像店出售。這對于河洛大鼓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尚繼業希望組成一個團隊一起打拼。在這個團隊里,分工相對明確,說唱的說唱,寫詞的寫詞,拉三弦的拉三弦,老人帶新人不斷培養,使河洛大鼓存續下去。

    2005年年底,尚繼業找到某單位,要求掛靠在該單位成立鞏義曲藝團,而該單位要求尚繼業一年必須上交一定的錢。“我們還顧不住自己,還需要一些企事業單位贊助呢,再交錢可能嗎?”于是,尚繼業的夢想暫時破滅了。

    “現在,我在聯系一些單位。”尚繼業說,他的夢仍在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06-07-14 作者:姚輝常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