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鍋貼人氣火爆,從長長的購買隊伍就能看出。最近,我帶著想品嘗洛陽小吃的外地朋友來到小街。那時雖然還不到飯點,但領鍋貼的隊伍已經排了五六米長。顧客們少則半斤,多則二三斤,爭相購買。制作鍋貼的師傅告訴我們,這里一共有9個煎鍋,大鍋一次能出3斤鍋貼,小鍋一次能出1斤半鍋貼,到飯點兒時,這9個鍋全要“上陣”。
一鍋鍋煎好出爐的鍋貼散發著撲鼻的香味,讓排隊等待的過程變得漫長起來。
接過剛出鍋的鍋貼,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端進店里品嘗。金燦燦的鍋貼個個細長,夾起一個蘸醋送入口中,咬一口焦脆的鍋貼,濃香的湯汁伴著肉餡迸發出來。吃罷一個,朋友豎起了大拇指,并不住地稱贊:“肉餡好香,味道真好!”
在享用美食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制作小街鍋貼的西工飯莊,竟然始于清乾隆年間,其前身野味香飯店始創于上海,以經營野味和小吃得名。1956年,野味香飯店遷至洛陽。
據說,小街鍋貼可不是一直這么受歡迎。野味香飯店剛在洛陽經營時,以經營炒菜為主,鍋貼只是一道佐菜的點心,并未像現在這樣臨街銷售。那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整體較低,而鍋貼售價較高,所以很少有人問津。
后來,飯莊對經營品種進行了研究改良,對鍋貼的改良表現在和面、制餡、搟皮等方面,還改變了鍋貼的形狀、大小和煎制火候。同時,鍋貼的銷售模式也得到改變,曾經的高檔點心改走親民路線,開始臨街銷售,小街鍋貼也就成為人們愛吃、常吃的親民小吃。(見習記者 寇璽 文/圖)(原標題:小街鍋貼平凡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