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面條看上去黏糊糊的,和上海人所說的爛糊面相似。其實碗里的面條一點兒也不爛糊,吃著還滿有嚼頭的。即使久煮,也不會爛糊。
漿面條的主料是面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面條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制的漿,漿做得如何,決定漿面條味道的好壞。煮面條的綠豆?jié){是專業(yè)作坊釀造的:綠豆經水磨后,提取其淀粉部分做粉皮、粉絲等食品。制作過程中用的洗水保存起來,稍加溫使其發(fā)酵變酸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綠豆?jié){了。它里面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和綠豆淀粉,聰明的洛陽人把它們利用起來了,而外地諸多的綠豆粉絲廠大概都棄之而去污染江河了。
小的時候每日清晨,滿城洋溢著:舀酸漿要漿否!新鮮的綠豆?jié){賣漿面條的大都是壯年女性,用板車拉著大木桶滿街轉。不論大街小巷,居民們拎著大桶小桶,端著大鍋小鍋,2分錢一大瓢,踴躍等待購買,當作全家人的午餐。任有多少桶綠豆?jié){也會賣得桶底朝天。我一直住在老城,所以早上都是和婆(姥姥)一起端個大鍋去漿坊(就是做漿的小作坊,老城很多這樣的家庭漿坊,還有一些老字號的),離家都不遠,小的時候就幾分錢一鍋,慢慢的好像就貴了。
制作漿面條頗有講究,掌握火候為一大要領。漿在鍋中不能煮沸就要下面條,如不慎滾起來,那漿會以萬馬奔騰之勢,霎時間把滿鍋漿溢掉。因此只能加熱到漿冒泡起沫時立即徐徐加入食用油并不停地在表面攪動,直至泡沫消失。大概是油脂和漿中的蛋白質在機械攪拌作用下,生成了穩(wěn)定的結合物,從而使面湯更滑潤可口。然后下面條,待面條將熟,放鹽和芹菜葉子,必須是芹菜葉,是因為只有芹菜的獨特的略帶刺激性的芳香味才能顯出漿面條的特色。吃的時候可以澆上一勺油炸干辣椒,佐以煮熟的黃豆,及切成細段生腌的芹菜梗。
漿面條的特色在于看似爛糊面,但面條筋骨猶存。其湯雖不加味精但味道特別鮮美。湯味略酸,但不是那種放了醋的酸味,是天然的、醇香的酸味,即便是高檔的鎮(zhèn)江香醋也難及。它原料簡樸,易消化,綠豆清火,人所共知。酸漿還能開胃、健胃,芹菜更是綠色食品,所以,漿面條實為家常食品中的保健佳品。
漿面條源于何時,無從考證,但洛陽流行著漿面條,綠大豆,倆制錢,一咯(ger)簍(特大海碗)這樣的民謠。既然是制錢交易,恐怕來源已久。返璞歸真,多吃雜糧成了當今時尚,胃功能不太好的人,可試著吃些這玩意兒,它不僅易消化,還能刺激食欲。(原標題:洛陽地道經典小吃——漿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