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懷疑不無道理。但,這卻是鐵的事實。
河南新縣潢河路許家小屋客廳里的掛歷,永遠停在了2013年1月5日的那一頁。那是許光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親手撕下的。翌日,84歲的老人就永遠離開了他的至愛親朋,離開了他生前不愿離開的、這個60多平方米的小屋……
斯人已去,風范永存。11個月來,大別山革命老區、將軍縣新縣的靈山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她忠誠的兒子——許光忠孝兩全的不朽傳奇,也訴說著他一生甘于平淡,淡泊名利,兩袖清風,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高干子女和名人后代,一生堅守多做好事,多干工作,始終保持著平民本色的一幕幕情景……
“我想當兵,像父親一樣報效國家”
電影《閃閃的紅星》家喻戶曉,其主題曲《紅星照我去戰斗》更是耳熟能詳。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許光就是電影里堅強聰明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許光出生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
1929年4月,鄂豫皖紅色革命根據地,在《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聲中,紅軍將領許世友與結發妻子朱錫明的兒子黑伢降生了。歷史僅僅給了黑伢兩年相對安生的時光。在黑伢兩歲多時,鄂豫皖根據地失守。許世友隨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轉戰川陜,從此與家人失去了聯系。
“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當干糧”。7歲的許光就參加了兒童團,和奶奶、姑姑一起,在深山老林的艱苦環境中九死一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有一次,敵人掃蕩鄂豫皖根據地,下令放火燒山,姑姑帶著許光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忍受著熾熱的溫度。姑姑的頭發都被燒焦了,才終于保全了許光。后來,姑姑下山給許光討來幾塊硬窩頭,饑餓的許光一口吞進去便噎住了,姑姑使勁捶他的后背,才讓許光吐了出來。
許光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后來被他在山東上學時的班主任李心田得知,才有了《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的動人形象,并持續影響了幾代人。
在許世友離家17年后,“潘冬子”許光日夜盼望的春風終于吹來了。1948年春,在父親的老戰友、湖北省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的幫助下,許光得以與父親團聚。父子重逢后,許世友清楚記得許光的小名叫黑伢,還問兒子今后打算干什么?許光毫不猶豫地說:“我想當兵,像父親一樣報效國家!”
許光迎來了新生活!他被送往山東軍區文化速成中學、華東軍政大學、第一海軍學校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等院校學習,成為建國后我軍第一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在校期間,許光從不向戰友提及自己的家庭和身份,常常用比別人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畢業分配到北海艦隊后,他始終在一線部隊摔打磨礪,用比別人更加刻苦的學習訓練來要求自己,逐步成長為共和國北海艦隊一名優秀的艦艇長,先后6次立功受獎并圓滿完成了海防巡邏、重大演習等戰備訓練任務,有力地捍衛了祖國的海疆安全。
正當許光在軍隊的事業一帆風順時,許世友將軍卻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難題:將軍的母親十分惦記一手帶大的許光,長途跋涉到部隊探望,但又不習慣在大城市生活,執意回老家。母親已是耄耋高齡,身體大不如前,再來回奔波如何是好?于是,許世友經過反復思考,做出了艱難的抉擇,決定讓許光回到家鄉,照顧奶奶,替父行孝。
對于許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選擇:在海軍13年,留下,肯定會有大好前程,回家鄉,就意味著要離開自己摯愛的軍營,意味著選擇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但面對父親的殷殷重托,許光經過認真思考,毅然舍棄了自己曾經的“將軍夢”,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艱難、也最了不起的抉擇——回家鄉新縣!
“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
“您是黨的人,我就是黨的孩子。以后,黨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稚氣而堅定的話語,也是許光一生堅守的信念。
從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回到山區小縣新縣,由一名海軍作戰指揮員改任縣人武部參謀,許光很快適應了生活中的落差,無微不至地照顧奶奶。
許光工作在縣城,奶奶卻習慣生活在鄉下老屋。為了照顧好奶奶,許光用父親寄來的錢,買了一輛自行車,經常來回跑。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里,奶奶喜歡吃什么,許光就想方設法做給奶奶吃。一有時間,他就住在鄉下,陪伴奶奶。
半年后,許世友將軍94歲的母親去世時,許世友正在東海前線指揮海防備戰,實在無法分身,許光作為將軍長子代替父親為奶奶送終。當時,許光兩個兒子已相繼出生,家里生活十分拮據。為了安葬奶奶,許光從鄉供銷社借了300元錢。南京則一封電報又一封電報,要求“從簡”、“從簡”。5天后,按照鄉下的習俗安葬完奶奶,300元已所剩無幾。后來,父親安排人送來了200元錢。欠下的100元債是許光和妻子省吃儉用慢慢還上的。
若干年以后,《上將許世友》有一集專門演許光替父行孝的故事。那年春節,大女兒許道江回家探親時正巧看到了,就把父親拉到電視機前說:“電視里正在講你的故事呢。”許光瞇著眼睛,看了看電影里的父親和自己,非常平靜地說:“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有啥可演的!”
奶奶去世一個月后,許光的伯母(許世友將軍的嫂子)也不幸去世。許光送走伯母,又要照料膝下無子的伯父。1965年至1977年的這12年間,許光在家鄉共為奶奶、母親、伯父和兩個伯母等五位親人養老送終。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將軍與世長辭,許光強忍悲痛,不負父親重托,及時通過組織向中央和軍委匯報許世友將軍回故鄉安葬事宜,幫父親實現了“生為國盡忠,死為母盡孝”的心愿。傳奇將軍許世友含笑于九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年來,許光還無微不至地關愛地方上生活困難的老紅軍,累計從個人工資中擠出近10萬元關心資助紅軍后代130多人次,先后為9名老紅軍遺孀養老送終。
“父親讓我回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對奶奶盡孝,更是要對曾經飽受苦難的家鄉人民盡孝!”替父行孝后,許光原本有多次機會再次走出貧困的大山,但他卻下定決心留下來,留在家鄉新縣,立志讓貧窮落后的家鄉舊貌換新顏,為老區人民盡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