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信陽

名將之子的平民本色——追記第四屆河南省道德模范許光(3)

2013/12/6 17:45:21 點擊數: 【字體:

    “不能在軍營施展抱負,就要在家鄉有所作為”

    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鄂豫皖蘇區蘇維埃政權首府所在地,革命低潮時期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這里,先后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不能在軍營施展抱負,就要在家鄉有所作為。”在大女兒許道江的記憶里,許光從沒向位居高位的父親要過照顧、謀過私利,卻對事關家鄉建設、百姓利益的事兒特別上心。“我清楚地記得,在爺爺家中的飯桌上,爺爺總是問到您家鄉建設、工作情況和家里生活情況,但您從來在爺爺面前都說自己很好、新縣很好。爺爺聽后非常高興,經常因此又與您多喝兩杯。而為了新縣的建設發展,您多次給爺爺寫信……”

    “他們父子的感情非常深,首長每次想到什么事情,都是向我交待一下,我按照首長指示寫好信,念一遍,首長看看后,如果沒有什么修改的,就簽上自己的名字,那兩封絕密信件就是我寫后,首長簽字寄給許光的”,許世友將軍當年的秘書李富海曾在1977年到1984年為許世友服務了8個年頭,據他向記者回憶說:“在這8年的時間里,許光每年都會去看他父親至少2次,首長也經常念叨許光的名字,有一段時間收不到許光的信了,就問我說那個咋還沒有黑伢的信呢?而許光只要一來信,首長那幾天都會時不時地詢問信上的內容,可以看出首長對許光的用心和父子之間濃厚的情感。”

    工作中的許光,是名符其實的“拼命三郎”。1969年春夏,許光擔任新縣人武部軍事科長兼縣郵政系統軍事代表,負責建設千斤鄉159微波站。當時山上沒有任何道路可走,所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就連幾噸重的水泥桿也要靠人工一步一步運到山頂。許光不顧環境惡劣和條件艱苦,連續施工300多個日夜,最終改變了古老的通信方式。上世紀70年代初,許光帶著民兵鋪設高壓線路時,始終與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由于缺乏機械,電線桿鋪設十分困難,他就帶著民兵一根根往山上扛,一鍬鍬向土里埋,終于鋪設起35千伏的高壓線路,改變了新縣落后的電力現狀,為全縣基礎設施建設立下了大功。

    有一天夜晚八九點鐘,許光突然接到命令,由于軍事設施遭水毀,要緊急趕赴一線抗洪搶險。當時,愛人楊定春正發高燒。許光來不及遲疑,把水和藥一起放在妻子的床邊,囑咐她臨睡前把藥喝了。然后,他軍衣一穿,帽子一戴,拿起手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幾個小時后,趕回來時,他已變成了一個泥人……

    無獨有偶。1987年7月份,新縣連降大雨,防汛任務艱巨。一天凌晨一點多,許光接到縣防汛指揮部的暴雨警報。盡管當時身體有病,許光還是堅持連夜趕到所包的新縣箭廠河、陳店、郭家河等幾個鄉鎮處理險情。由于連下暴雨,多數道路已被洪水沖毀,吉普車猛然陷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溝里,慣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駕駛位置的許光整個頭部從前擋風玻璃中猛撞出來。許光昏迷了三天三夜,頭部傷口有5處之多,縫了近20針,牙齒也被磕掉了幾顆。經過三天的全力救治,許光才脫離了生命危險。

    “輕傷不下火線”,如此重的傷情仍然沒有擋住許光奮戰在一線的腳步。傷情稍有好轉,許光就閑不住了。他首先考慮的是水庫安全,水庫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才有保障!那個夏天,他的足跡踏遍了所包鄉鎮水庫的角角落落,查漏補缺,防患于未然。在1987年那場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許光所包的所有水庫安全渡汛,沒有發生任何險情。

    “他是一個較真的人。”時隔60多年后,已經92歲高齡的王樹聲將軍的夫人楊炬和我們聊起許光的時候,記憶猶新:“許光在我們身邊待的有半年多的時間,那時候我們在湖北,他從老家到了我們這里來,20多歲,不咋愛說話,但看得出身上已經有那么一股倔勁,做事情有板有眼,干脆利落,我們想著他是從農村來的,怕出門找不到地方,就讓一個警衛員跟著,他倔的很,說沒事,有一次瞞過警衛員自己跑了出去,回來后我就問他,你為什么非要自己跑出去,萬一找不到回來的路咋辦?他回答說,我就是要試試,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找到回來的路,認準的事不回頭,倔的很啊!”

    在許世友將軍的夫人田普眼中,許光的個性非常鮮明:“老奶奶(指許世友的媽媽)生病很厲害,許將軍愛護他媽媽,就讓許光回去照顧老奶奶,許光啥話也不說,回去就回去,此后再也沒有回到部隊,要按說,后來完全有機會可以回去的,許光就是不再回了,肯定不是和他爸爸慪氣,這么多年,我是從沒有聽過許光在他爸爸面前抱怨過一次,許光這一點,和他爸爸非常像。”

    “你個人搭梯個人上,想讓我給你搭梯,沒門”

    許光原名叫許大安,是許世友離開家鄉后奶奶托先生給起的大名。后來父子重逢,許世友給兒子更名為許光,飽含著一個父親要兒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

    光明磊落做人,絕不利用父親的影響為自己謀半點私利,這成為許光一生都沒有跨越的“清規戒律”。

    回到新縣40多年,許光先是在武裝部一干就是二十年,歷任參謀、科長、副部長,直到轉業,還是一個老副團。而那時,許世友將軍身居高位,在軍中無人不曉。1982年,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上級擬提升許光為信陽軍分區領導,但是許光主動提出要轉業到地方工作。許世友將軍去世后,武漢軍區的一位領導出于對老首長后代的關心,有意調許光到武漢軍區機關工作。許光認為這樣做影響不好,也不愿意離開新縣,堅決放棄了這次機會。生前有記者要采訪許光,包括子女提出幫助他整理回憶文章,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們更不能再戴!”許光經常這樣嚴厲告誡子女。為人低調、少言少語的許光對子女和親屬要求十分苛刻,原則性強,甚至不近人情。親戚朋友想在他這里拉關系、走后門,從來都是行不通的。

    大兒子許道昆1978年高中畢業,恰逢許世友將軍的老部隊——南京軍區在新縣招兵,時任新縣人武部副部長的許光又是全縣征兵領導小組負責人。但許光因為許道昆不滿18歲,拒絕了兒子要當兵的請求,讓他下鄉當了一年知青,翌年才應征入伍到了不是許世友將軍下屬部隊的127師。二兒子許道侖后來也到部隊當兵。許光同樣沒有替他找關系說情,更沒有為他找許世友將軍幫忙提干。1985年,許道侖即將復員回鄉時,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許光高興地告訴兒子,“回來好啊,回來還是二級工啊!”兩個兒子復員回鄉后,留在了新縣,直到現在都還是普通職員。小女兒許道海信陽師范學院專科畢業時,有機會專升本到河南師范大學繼續深造,或者留在信陽工作,但許光卻說,“回新縣有什么不好,新縣教育正需要人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信陽日報 2013年12月5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88歲老人的“紅色記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