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專家的忠告依然沒有動搖許光要出院的決心。從1965年回到新縣,他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么久,他是想家了,想新縣了。他鬧著要回去,他說,“我要回新縣,新縣多好,有山有水”。他開始拒絕治療,他說,“這要花很多錢,我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那么多錢。”
許光出院了。許道江十分痛心,“我個人一直從事衛生工作,服務過許多首長,對自己生病的父親卻無能為力”。這次,她真的生父親的氣了。她覺得她白忙活了一個月,父親非但不領情,不配合治療,還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嚴厲地批評她。這次,她沒有像往常一樣,陪著父親,送父親回新縣,而是直接從武漢回到了北京。她萬萬沒有想到,一個月后,父親突發心肌梗塞,父女再見時,已是陰陽兩隔……
“艱苦樸素是父親的本色。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軍服、布鞋或草鞋;外出帶的是草帽……”
“父親對我們兄弟姐妹要求嚴格,不許我們有半點特殊。他教育我們要努力學習,孜孜不倦地工作,一切都聽從組織上安排。可是,他對戰友的家屬,特別是對烈士的子女都關懷備至。”
這是1994年《一代名將許世友》出版時,許光寫下的紀念父親的文章《深切的懷念》中的兩段文字。
這,不也正是許光自己最真實的寫照嗎?
李德生將軍的兒子李和平曾經感慨地說,“中國,不會再有許世友這樣的父親,也不會再有許光這樣的兒子。”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空前絕后,但許世友的確是一位從少林寺的武僧走上革命道路的“傳奇將軍”。而許光則是一個從“紅小鬼”成長為共和國海軍軍官又返回家鄉的“傳奇人物”。誠如許世友將軍一生在戰場上留下無數個傳奇故事一樣,許光用他一生的堅守和付出,同樣書寫了一個個不朽的傳奇……
這,不也是將軍后代對將軍精神最好的傳承嗎?□本報記者 向 煒 時秀敏 高晶晶【原標題:名將之子的平民本色——追記第四屆河南省道德模范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