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1096.22
【區號】 0377
【區劃】轄臥宛城區、臥龍區、南召縣、方城縣、西峽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社旗縣、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鄧州市
一、 市情概貌:
南陽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現轄2區、10縣、1個縣級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
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南陽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50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時代的南召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時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現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9處。南陽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歷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諸葛亮,更滋養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雪垠、科技發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當代名人。
資源豐富,聚寶藏珍。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也是淮河的源頭,水儲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林地面積16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51%,是河南省主要的用材林基地。南陽是全國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盛產山茱萸、辛夷花、裕丹參、杜仲等名貴中藥材2000多種。南陽是中國礦產品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已探明各類礦產80余種、452處。其中天然堿、紅柱石儲量為亞洲之冠,藍晶石、金紅石居全國第一。
交通便利,通訊暢達。南陽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優越地理位置。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穿東西,許平南襄、滬陜高速公路兩個“十字”形重要通道為市域城鎮與產業發展軸,以鄧州和桐柏、西峽、淅川縣城為四極,以小城鎮為依托,拓展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現代立體交通支撐體系,形成“一體兩翼、兩圈兩軸四極”向心發展、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調推進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南陽機場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國家東西、南北通訊光纜干線在南陽交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東部產業的梯次轉移,南陽作為開拓西部市場的橋頭堡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接受地這一區位優勢將會進一步凸現。2010年末全年交通運輸全年完成客運量16642萬人,比上年增長31.4%;貨運量15222萬噸,增長19.1%;完成旅客周轉量127.97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87.8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9%和31.1%。
經濟提速,實力增強。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克難攻堅,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市經濟穩定增長,整體結構逐步優化,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步核算,全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955.8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1.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17.0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37.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14.4%和11.2%。三次產業結構為20.5:52.0:27.5,二、三產業比重較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年末全市從業人員675.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13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數1.31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42萬人。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為70.5萬人。全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122.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07億元,增長23.0%。其中:稅收收入54.15億元,增長30.2%,稅收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8.4%,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7.11億元,增長21.4%。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5.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2.2%、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6.7%、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29.0%、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5.3%。全市13個縣(市、區)中有3個縣(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5億元。
南陽伏牛山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大,礦產企業整合和節約集約用地取得明顯成效,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南陽的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對外形象明顯提升,先后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和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二、 自然資源:
南陽地處北緯32°17′-33°48′,東經110°58′-113°49′,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水系,長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可供開采量約8.58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水儲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全年共營造林49.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8.2萬畝。退耕還林13.05萬畝。全市參加義務植樹586萬人次,完成義務植樹1550萬株。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森林公園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7.0%。野生植物資源184科927屬2298種,野生動物資源28目75科204屬320種,國家和省重點保護動物、植物79種;擁有國家和省級自然區6個,面積221.37萬畝;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8個,面積6萬畝。南陽是全國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藥用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種植、加工中草藥的自然條件優勢和傳統習慣,盛產天然中藥材就達2357種,產量達2.5億公斤,其中地道名優藥材30余種,品種數量占全國的20%以上,總儲量占全省的1/4以上,且多為無污染有機藥材。全市已基本建成以南召辛夷、西峽山茱萸與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參、內鄉黃姜、鎮平杜仲、鄧州麥冬、唐河梔子、社旗板藍根等為主體的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方城裕丹參、桐柏桔梗、南召辛夷、西峽山茱萸、獼猴桃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梔子占20%,我市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礦產品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已探明各類礦產84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36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24種,其中天然堿、紅柱石儲量為亞洲之冠,銀礦、藍晶礦、金紅石、硅線石居全國第一,藍石棉儲量為全國第二,銅礦、石墨儲量居全省第一,黃金、石油儲量居全省第二,且分布集中,組合良好,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南陽獨玉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素有“東方翡翠”之稱,探明儲量1.957萬噸,遠景20萬噸,是絕無僅有的天然玉石品種。全市礦產資源儲量的潛在價值為4247.54億元,其中14種主要礦產經南陽市地質礦產局測算,其潛在價值達1682億元。
三、 風景名勝:
南陽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擁有眾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
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94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80余處,不同專題的博物院館16處。文物藏品達10萬余件。古文化旅游主要有楚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各類古建筑群開發利用系列。楚始都丹陽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寶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遺址引人關注。南陽的漢文化遺存,當以畫像石、畫像磚、陶狗等“南陽漢文化三絕”為代表,從發現的數量、規模、內容、研究及旅游價值,均屬全國第一;還有全國最大的古代冶鐵作坊-----瓦房莊遺址,規模可觀的漢宛城遺址,名滿世界的漢代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醫圣祠,享譽海內外的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之墓。三國歷史影響深遠,留存的遺跡主要有武侯祠、魏公橋、鳳雛臺,還有方城的火燒博望古戰場、新野的議事臺等遺址。古建筑有中國封建社會官衙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兩級衙門——南陽府衙、內鄉縣衙,有千年古剎香嚴寺、丹霞寺、水簾寺、菩提寺等,有建筑風格好雕繪藝術獨特的社旗山陜會館,有保存完整的荊紫關清代五里長街,有以地宮內發現“金棺銀槨”而引起轟動的鄧州福勝寺梵塔,有因范仲淹在鄧州寫成天下名篇《岳陽樓記》而聞名的“百花洲”等等,均屬上乘人文景觀。
南陽的自然景觀主要是以山水為特色的自然風景,現有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8個。2010年全年共接待境內外游客186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8.2%。旅游總收入95.6億元,增長37.9%。年末共有A級旅游景區28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6處。星級酒店37個,旅行社120家。列為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寶天曼,為中原地帶唯一保存完整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生態區,這里溶洞成群、潭瀑成群、造型地貌成群,是豫西南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和避暑勝地;西峽老界嶺是八百里伏牛山的最高頂,這里山峰奇秀,古樹參天;南召真武頂風景區位于伏牛山腹地,奇峰競秀,滿目涌翠;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畫,為千里淮河的發源地。南陽境內發現的大面積恐龍蛋化石群轟動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西峽恐龍蛋生物遺跡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一座恐龍蛋化石原址展館,成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丹江口水庫風景區以亞洲第一大水庫和南水北調的渠首源頭為世人關注,庫區碧波蕩漾,群山聳立,湖光山色,渾然一體,自然風光優美迷人。位于南陽市區的獨山森林公園和麒麟湖,山水相依,景色如畫,成了中心城區的后花園。
南陽中心城市相繼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南陽伏牛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內鄉縣衙、西峽灌河漂流、臥龍崗武侯祠、西峽恐龍遺跡園等被批準為國家4A級景區。
四、 南陽農業:
南陽市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市。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是全國糧、棉、油、煙集中產地。正常年景,糧食總產約占全省11%、全國1%,棉花占全省20%、全國4%,油料占全省13%、全國1.5%,小辣椒約占全國的1/3,肉類總產約占全省13%、全國1%。有6個縣市區是國家商品糧、棉基地,3個縣市區為國家優質棉基地。南陽黃牛”居全國5大優良品系之首,“南陽黑豬”在全省享有盛名,南陽柞蠶居全省首位。全市有宜林面積1384萬畝,占全省的1/4,林木覆蓋率35.7%。林、果、藥和土特產品資源豐富,有松、杉、泡桐等用材林木30多種,蘋果、獼猴桃、柑桔、大棗、板栗、油桐、生漆、銀杏等經濟林20多種,中藥材有山茱萸、辛荑、杜仲、桔梗、丹參、半夏、全蝎、血琥珀八大名產。西峽的獼猴桃、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桐柏的木瓜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臥龍區的月季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月季之鄉”,桐柏的板栗被命名為“河南省名特優經濟林之鄉”,全市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6個。
2010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24.7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3%,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63.06千公頃,增長0.3%;棉花種植面積84.89千公頃,下降20.3%;油料種植面積313.6千公頃,增長2.6%;蔬菜種植面積246.73千公頃,增長3.1%。全年糧食產量584.02萬噸,比上年增長0.8%。棉花產量7.68萬噸,下降14.6%。油料產量115.08萬噸,增長3.3%。肉類總產量68.44萬噸,增長1.3%;禽蛋產量31.8萬噸,增長1.8%;奶類產量30.3萬噸,增長4.6%。“十一五”期間糧食生產連續5年超百億斤,糧食商品率達到68%。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120.4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2%;農用拖拉機89.73萬臺,下降5.5%;農用運輸車7.11萬輛,增長6.6%;農村用電量16.98億千瓦小時,增長1.7%,化肥施用量(折純)79.88萬噸,增長4.2%;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78千公頃。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以天冠集團、娃哈哈集團為代表的糧食加工產業群,以新紡、南紡集團為代表的棉花加工產業群,以宛西制藥、普康集團為代表的中藥材加工產業群,以南陽清真食品、南陽肉聯為代表的肉類加工產業群,以三色鴿、樂牛、綠白奶業為代表的乳制品加工產業群,以群英會集團為代表的煙葉加工產業群等一大批產業化龍頭組織群體,全市已建成新野蔬菜、香花辣椒、雙龍香菇、夏館山珍、皇路店花生等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16個,其中年交易額上億元的8個,專業市場年交易總額達82.7億元,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初步形成。
五、 南陽工業:
2010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1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34.47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輕工業增長22.0%,重工業增長22.7%,輕、重工業比例為43.2:56.8。產品銷售率98.1%。規模以上工業35個行業大類中,增加值超過20億元的達到11個,居前5位的為:紡織業103.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79.44億元,增長18.5%;農副食品加工業38.28億元,增長27.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33.36億元,增長8.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9.57億元,增長13.9%。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畜肉制品產量比上年增長89.5%,小麥粉增長9.8%,紗增長19.9%,發電量增長16.3%,碳酸鈉下降25.0%,水泥下降15.9%,天然原油與上年持平。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利潤總額129.58億元,增長66.8%。分所有制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利潤2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倍;非公有制工業利潤93.62億元,增長41.9%。分行業看,利潤總額居前5位的行業大類為:紡織業20.54億元,增長46.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6.13億元,增長37.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12.20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9.59億元,增長64.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14億元,增長19.5%。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106.51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潤9.38億元,增長27.3%。
全市已形成新能源、光電、電力、油堿化工、先進制造、超硬材料、紡織等優勢產業。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3萬多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1家,其中大中型企業百余家,天冠酒精集團、金冠電氣集團、南陽紡織集團、新野棉紡集團、河南油田、樂凱膠片廠等企業已進入全國520家主要企業行列,天冠、新紡、中光學、防爆、二機石油、龍成6家企業入圍省百戶重點企業,迅天宇、二膠廠、金光數顯、福森藥業、普康藥業、宛西制藥、中南公司7家企業進入省50戶高成長型企業。南陽工業門類達39個,產品3000余種,其中燃料乙醇、天然堿、防爆電機、感光材料、潔霉素、煉鋼連鑄結晶器以及保護材料等產品的產量居全國首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4家企業入選“全國創新能力行業十強”,10家企業榮獲全省百家優秀民營企業稱號,全市已獲得5個中國名牌(南防牌防爆電機、中南牌人造金剛石、華石牌石油鉆井修井機、拓寶牌玉器飾品、遠興牌工業碳酸鈉)、26個河南名牌和30個河南優質產品稱號。擁有2個國家級、23個省級企業研發中心,3家企業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4個項目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補助、補助資金總額占全省的42%。天冠與中石油成功組建中油天冠集團,普康與中信美國公司簽定產權轉讓合同,迅天宇同美國國際數據公司簽定合作協議,新紡、利達光電兩家企業成功上市。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以光電、生物、光伏、超硬材料、新型電力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成為南陽工業新亮點。我市先后被批準建設國家新能源技術產業基地、省光電產業園(基地)和省生物產業基地。
六、 城鎮建設:
南陽市的城鎮建設以瞄準建設富強美好和諧新南陽為目標,以推進城鎮化為核心,著力構建完善綠色城鎮體系,堅持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三頭并舉”,強力實施中心城市突破戰略,帶動縣城和小城鎮發展。呈現出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9%。
心城市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堅持拉大框架與完善功能、新區建設與老城改造并重,完成了一大批路、橋、壩新建改建工程和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城中村改造扎實推進。城市環衛和城管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南陽中心城區現常住人口85萬,城區面積9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的白河游覽區擁有萬畝水面,形成北方內陸城市少有的水城、綠城景觀,是國家建設部批準的設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縣城建設各展所長,競相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城鎮化發展之路。鄧州市作為現代化中等城市的雛形已經顯現,11個縣城新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文化廣場、公園游園等功能性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帶,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11個縣城建成區面積129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130.6萬人。全市國家重點鎮達到10個,省市重點鎮42個。宛城區官莊鎮、鎮平石佛寺鎮先后被建設部命名為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淅川縣荊紫關鎮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一批具有鮮明歷史文化特征和經濟基礎強勁的建制鎮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七、 基礎設施:
南陽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優越地理位置,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南陽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優越地理位置。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穿東西,許平南襄、滬陜高速公路兩個“十字”形重要通道為市域城鎮與產業發展軸,以鄧州和桐柏、西峽、淅川縣城為四極,以小城鎮為依托,拓展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現代立體交通支撐體系,形成“一體兩翼、兩圈兩軸四極”向心發展、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調推進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南陽機場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國家東西、南北通訊光纜干線在南陽交匯。寧西鐵路客運通車,被交通部確定為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南陽飛機場是河南三大民用飛機場之一,可直飛廣州、北京、上海、深圳、桂林。初步形成了以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為骨架,干線公路為支撐,農村公路為網絡的立體交通運輸格局。2010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全年完成客運量16642萬人,比上年增長31.4%;貨運量15222萬噸,增長19.1%;完成旅客周轉量127.97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87.8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9%和31.1%。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30.28萬輛,增長21.0%。全年郵電業務總量48.77億元,增長16.9%,其中:郵政業務5.11億元,電信業務43.66億元。年末本地移動電話用戶359.26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42.31萬戶,固定電話用戶85.63萬戶,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34.24萬門。全年共接待境內外游客186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8.2%。旅游總收入95.6億元,增長37.9%。年末共有A級旅游景區28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6處。星級酒店37個,旅行社120家。南陽中心城區為豫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供水、供電、道路建設及園林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城市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中心城區的白河游覽區擁有萬畝水面,形成北方內陸城市少有的水城、綠城景觀。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級園林城市,正在努力創建國家級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
八、 社會事業:
近年來,我市圍繞和諧南陽的構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財政支出加大對民生問題的投入。2010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666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12元,增長11.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7元,比上年增長11.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1116元,增長15.9%。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3.1%。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7萬人,其中:參保職工36.5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4.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2.6萬人。
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億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7萬人。發放農村低保金3.2億元,農村低保對象43.9萬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7859萬元,救助28.6萬人次。年末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3.8萬張,收養3.6萬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8個。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3億元,接受社會捐贈359萬元。 年末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當年招生2.29萬人,在校生6.67萬人,畢業生1.90萬人。成人高校1所,當年招生0.02萬人,在校生0.08萬人,畢業生0.09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92所,當年招生5.08萬人,在校生13.50萬人,畢業生4.15萬人。普通高中72所,當年招生5.12萬人,在校生15.15萬人,畢業生5.75萬人。初中學校441所,當年招生14.16萬人,在校生41.47萬人,畢業生12.59萬人。普通小學3763所,當年招生21.69萬人,在校生112.21萬人,畢業生14.2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0所,當年招生192人,在校生935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1.79萬人。全年累計發放“兩免一補”資金5.09億元,資助困難學生210萬人次。
全年全市科技活動人員1.92萬人,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6.47億元;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8家、重點實驗室3個;共取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1項;申請專利1345件,授權專利926件;簽訂技術合同106份,成交金額3224.1萬元;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十一五”期間,南陽先后被授予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光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省光電和生物產業高技術基地,臥龍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晉升為國家級,榮獲“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稱號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年末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5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6萬臺件。制定、修訂地方標準113項,其中新建標準15項。完成產品認證的企業達到26個。年末共有5種產品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稱號;5種產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稱號;43種產品擁有“河南名牌產品”稱號。全市共有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個,衛星云圖接收站點1個。地震臺站1個,地震遙測臺網1個。
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文化館16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個。有線電視用戶68.2萬戶,廣播電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5.7%;電視臺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5.7%。年末共有綜合檔案館14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4.03萬卷(件)。“十一五”期間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7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2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1個。衛生機構病床床位2.77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5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1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4萬人,注冊護士1.03萬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術人員0.11萬人,婦幼保健院(所、站)技術人員0.13萬人。農村鄉(鎮)衛生院222個,床位0.7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0.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所有縣市區,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925萬人,參合率達到99.4%。全年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0塊。參加省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獲第二名。參加省第十一屆運動會成人組比賽獲一等獎2個,二等獎12個,三等獎13個,團體二等獎。第七屆全國農運會籌備工作扎實推進。
九、 投資貿易:
近年來,我市圍繞和諧南陽的構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財政支出加大對民生問題的投入。2010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666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12元,增長11.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7元,比上年增長11.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1116元,增長15.9%。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3.1%。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7萬人,其中:參保職工36.5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4.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2.6萬人。
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億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7萬人。發放農村低保金3.2億元,農村低保對象43.9萬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7859萬元,救助28.6萬人次。年末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3.8萬張,收養3.6萬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8個。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3億元,接受社會捐贈359萬元。 年末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當年招生2.29萬人,在校生6.67萬人,畢業生1.90萬人。成人高校1所,當年招生0.02萬人,在校生0.08萬人,畢業生0.09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92所,當年招生5.08萬人,在校生13.50萬人,畢業生4.15萬人。普通高中72所,當年招生5.12萬人,在校生15.15萬人,畢業生5.75萬人。初中學校441所,當年招生14.16萬人,在校生41.47萬人,畢業生12.59萬人。普通小學3763所,當年招生21.69萬人,在校生112.21萬人,畢業生14.2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0所,當年招生192人,在校生935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1.79萬人。全年累計發放“兩免一補”資金5.09億元,資助困難學生210萬人次。
全年全市科技活動人員1.92萬人,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6.47億元;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8家、重點實驗室3個;共取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1項;申請專利1345件,授權專利926件;簽訂技術合同106份,成交金額3224.1萬元;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十一五”期間,南陽先后被授予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光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省光電和生物產業高技術基地,臥龍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晉升為國家級,榮獲“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稱號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年末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5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6萬臺件。制定、修訂地方標準113項,其中新建標準15項。完成產品認證的企業達到26個。年末共有5種產品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稱號;5種產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稱號;43種產品擁有“河南名牌產品”稱號。全市共有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個,衛星云圖接收站點1個。地震臺站1個,地震遙測臺網1個。
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文化館16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個。有線電視用戶68.2萬戶,廣播電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5.7%;電視臺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5.7%。年末共有綜合檔案館14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4.03萬卷(件)。“十一五”期間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7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2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1個。衛生機構病床床位2.77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5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1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4萬人,注冊護士1.03萬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術人員0.11萬人,婦幼保健院(所、站)技術人員0.13萬人。農村鄉(鎮)衛生院222個,床位0.7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0.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所有縣市區,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925萬人,參合率達到99.4%。全年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0塊。參加省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獲第二名。參加省第十一屆運動會成人組比賽獲一等獎2個,二等獎12個,三等獎13個,團體二等獎。第七屆全國農運會籌備工作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