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 10496平方公里
【人口】 224.02萬(2009年)
【郵編】 472000
【區號】 0398
【區劃】轄湖濱區、澠池縣、陜縣、盧氏縣、義馬市、靈寶市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邊緣,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東連洛陽,南接南陽,西與陜西省接壤,北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介于北緯33°31′24″~35°05′48″、東經110°21′42″~112°01′24″,東西長153.2千米,南北寬132千米,總面積10 49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6%。
三門峽市地處大陸內部,遠離海洋,境內多丘陵山地,除盧氏縣熊耳山以南低山丘陵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外,全市大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3.8° C 。年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800毫米,無霜期216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 261.7小時。
三門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滔滔黃河向東流去,三門峽由此而得名。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約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公元前21—前13世紀,這里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置三川郡,西漢為河南府,漢武帝設置弘農郡,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續至明、清。新中國成立后,設立陜州專署,1957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省轄市。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其中仰韶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三大發掘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這里是東漢“關西孔子”楊震,唐朝賢相姚崇,唐朝宮廷文人上官儀、上官婉兒,宋代詩人魏野,著名翻譯家曹靖華的故里,也是“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重要歷史典故的發生地。老子在函谷關太初宮著就《道德經》,黃帝、大禹、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司馬光等歷代名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郭沫若、賀敬之、郭小川等現代文人也在這里留下了足跡或詩篇。
三門峽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東臨中原腹地,西望西安,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城市。境內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鄭(州)西(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橫貫東西,209國道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運(城)十(堰)鐵路、三(門峽)淅(川)高速公路溝通南北,將形成“三縱四橫”大交通網絡,是連接豫晉陜三省、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區域交通樞紐城市。
三門峽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共發現礦藏66種,已探明儲量的有50種,保有儲量居全省前3位的31種,其中黃(金)、白(鋁)、黑(煤)是三大優勢礦產資源,其中黃金探明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鋁土礦儲量居全省第三位,鋁硅比大于7的優質礦產占65%以上;煤炭保有儲量居全省第六位。土特產種類多、品質好,著名的有靈寶蘋果、仰韶杏、盧氏野山菌等。目前,已有9種產品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居全國省轄市之首。
三門峽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著名景區(點)有虢國博物館、函谷關、空相寺、黃帝鑄鼎原、三門峽大壩、仰韶大峽谷、白天鵝觀賞區、豫西天井窯院、陜州風景區、溫泉療養區、盧氏山水等。全市森林覆蓋率47.99%,有國家森林公園4處、省森林公園5處,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中心城市形成了具有黃河沿岸特色的生態山水城市景觀,是國家旅游局“黃河之旅中華民族之魂”和中國“王朝街道”之旅的主要城市之一,是河南省生態旅游的主要城市。2009年末,全市共有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46家,獲得經營許可證的旅游景區(點)24家,其中A級旅游景區(點)7家,旅游星級飯店23家,星級餐館2家。全年接待***游客36 053人次,比上年增長17.3%;接待國內旅游者975.87萬人次,增長38.6%,實現旅游總收入54.84億元,增長18.2%。
建市以來,經過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煤化工、鋁工業、黃金生產加工和林果業生產加工基地,跨入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先進行列。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874億元,增長1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9.7億元,增長1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7.5億元,增長22.4%;工業增加值完成562億元,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032元和5787元。一個日新月異、生機勃發的三門峽猶如鑲嵌在黃河岸邊一顆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明珠,正迅速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經濟、文化、旅游中心。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全年專利申請數417件。共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75項,組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5家,通過認定2家。開展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評審工作,有21項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在省級2009年度科技成果評審中有3項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14 302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43 102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80萬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9.9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18.65萬人。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和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均達到了100%。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個。全市有4座博物館、紀念館實現了免費向公眾開放。全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教育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5座。有線電視用戶21.71萬戶,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5.77%,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6.7%。
醫療衛生水平提高。全市共有衛生機構43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個,衛生監督檢驗所6個。衛生機構病床床位8 331張,其中醫院、衛生院8 065張。衛生技術人員9 39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 960人,注冊護士3 100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技術人員283人,衛生監督檢驗所衛生技術人員134人。農村鄉(鎮)衛生院75個,床位2 301張,衛生技術人員2 00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人數比上年增長2.57%,參合率97.2%,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總人口224.02萬人,常住人口222.96萬人。人口出生率9.06‰,死亡率4.95‰,人口自然增長率4.11‰。年末城鎮化率為45.40%,比上年提高1.5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