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麻花,山西的醋,山東的煎餅,河南的面。河南人愛吃面,而且創(chuàng)造了很多面食。湯面,撈面,炒面,鹵面,一天三頓不吃面,就跟丟了魂,缺了什么東西似的,沒著沒落,不踏實,感覺沒吃飽。燴面,便是河南人創(chuàng)造的又一種美味小吃。
燴面之火
不到長城非好漢,來到鄭州不吃燴面,也是很遺憾!燴面館,在河南滿大街都是,基本已是餐館的代名詞,燴面館不是只賣燴面,炒菜、主食應(yīng)有盡有,其實就跟東北餃子館和蘭州拉面館是一個道理,叫燴面館只是為了引人注目、招攬顧客罷了。燴面館做的燴面好不好吃,全在你仔細觀察,看看羊肉鍋,聞聞羊肉味,是否是單鍋下面,這里邊很有講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鄭州燴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通常會加入羊肉和香菜,吃起來特別有勁道。燴面在漢魏時期也叫湯餅,唐代以后慢慢變化,宋代時有"插肉面"、"大奧面"供應(yīng),后來多叫做羊肉燴面,其筋軟光滑、湯醇性溫。鄭州燴面主要興起于20世紀(jì)八十年代,得益于當(dāng)時改革開放,流動人口大量增加,使得餐飲業(yè)需求大增。20年間,燴面已成為鄭州市餐飲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暢淋漓的燴面別具風(fēng)情。
燴面之香
燴面之所以香,功夫在于它的湯,湯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黨參、當(dāng)歸、黃芪、白芷、枸杞等中藥熬上一天,既去掉了羊肉的膻氣,又消減了羊肉的火氣,十分滋補。舀上幾勺高湯,把新鮮燴面和少許紅薯粉直接放入高湯中煮,燴面盈潤如百合瓣,外滑內(nèi)韌,湯的鮮味細細滲透進面里,鮮香撲鼻;加上幾塊羊肉,配以枸杞、黃花菜、木耳、鵪鶉蛋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把面一小段一小段咬下,喝口湯,夾片羊肉,色、香、味足了。
燴面的面就是簡化的抻面或者扯面,很容易上手。燴面的重點就是清水漂煮,高湯二次繪制。
看大師傅下面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間拉成長長的薄條。像音樂家在指揮音樂,又好似魔術(shù)師在玩高超的技藝。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片,似游龍飛舞,像彩綢玩花,瞬間下鍋,眼還沒看清怎么回事,面已經(jīng)下鍋煮熟了。
燴面之碗
鄭州的燴面的碗也很有講究,都是陶瓷藍花大碗,為什么要用這么大的碗?據(jù)傳是因為河南地處中原,主要以農(nóng)業(yè)體力勞動居多,所以從祖輩那里沿襲了大碗吃飯,大碗喝酒,大力氣做事,這一點和陜西人很像。二來河南人好客,不會花言巧語,唯恐來客害羞,吃不飽,總是笑呵呵地問長問短,變著法的給你添飯,生怕怠慢了。
講講燴面的故事
1、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于一個回民農(nóng)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里養(yǎng)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進面條為李世民解餓。李世民吃后渾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
李世民即位后,一直記得回民母子做的這個味道,派人尋訪,厚加賞賜,并學(xué)習(xí)制作這道救命之面--麒麟面。后來,武則天也想吃這道面,可是四不像極其稀少,覓獵困難,只有找山羊代替,也就變成了山羊燴面。
2、八國聯(lián)軍進軍北京時,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難,仍然牢記用燴面補身驅(qū)寒,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御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庭御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黃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
3、抗戰(zhàn)時期,日軍飛機經(jīng)常空襲鄭州,當(dāng)時有一位名廚,叫做趙榮光,特別喜歡吃面食。空襲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后,就把剩下的面條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師傅發(fā)現(xiàn)重新燴過得面也很好吃,就潛心研究,在里面放些鹽和堿,使之更筋。這樣做出的面別有一番風(fēng)味,后來就成了風(fēng)靡一時的風(fēng)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