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半個世紀前,一座三面三層的青磚建筑出現在鄭州。那以后的30年間,這座樓一直是鄭州這座城市商業的建筑風格標志之一。
半個世紀 3層老樓 變作22層大廈
那時候,它的名字叫“中國百貨公司”,歷史的軌跡發生在一個計劃經濟和票證時代。當時,它被公認為鄭州十大建筑之一。但半個世紀后,這座3層樓宇已經變為22層現代大廈。
1955年10月29日,鄭州百貨大樓的前身“中國百貨公司”掛牌營業。那時候,二七廣場附近的人民路和太康路兩邊還是一片瓦房,從火車站進入鄭州,都是破舊的老四合院。
“一個商店咋這么大?老幾輩都沒聽說過。”72歲的楊明老先生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說,鄭州人都被這么大的商店驚呆了。
那時到鄭州來的人,除了看看二七塔,就要逛逛百貨大樓,這么大的房子,這么多的貨物,光看不買也過癮。
從針頭線腦到針織布料,從電燈電池到縫紉機自行車等,當時的“中國百貨公司”與鄭州發生著一種叫做“民生”的關系。當時的鄭州人,就是黨政機關干部,如有閑暇,也都會去百貨公司轉一圈,看看五色的花布,試試款式新穎的服裝。
“當時生活單調,到百貨逛一逛,也是一種享受。”81歲的蔡志老先生說,上世紀90年代,他的妹妹從農村來到鄭州,說要給他納鞋底,結果讓孫子孫女跑了幾個商店,都沒有找到頂針,只有鄭州百貨大樓里有。
半個世紀以來,鄭州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商業變革,也見證了鄭州商業的風云變幻。一些傳統商場紛紛退出市場,只有鄭百大樓頑強地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西邊有一條小街,名字叫塔灣西路。小街東200米,是南北走向的塔灣路。這兩條路為什么以“塔灣”來命名?不僅是年輕人,連許多老年人也說不清楚。大家都隱隱覺得,這兩條路與一個塔有關,但到底是什么塔,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
鄭州一院下面 曾埋著唐朝舍利塔
昨天一大早,84歲的張學韜老先生顫巍巍地走進今報社。這位黃埔軍校十八期畢業生,慢慢展開一張紙質黃舊的7寸老照片,上面有一座11層八棱磚灰塔,塔頂沒有塔尖,但屹立在幾排瓦房前,依然雄偉挺拔。
“這座塔是開元寺的舍利塔,塔后邊的瓦房,都是寺廟。”張學韜說,開元寺建于唐朝,后來毀于日寇炮火。
這個說法得到了83歲的鄭象乾老先生的證實。1989年,鄭老先生參與編寫《管城文史資料》,此書現在僅存數本。這本書中,記載了開元寺舍利塔的歷史。當他看到這張老照片時,忍不住贊嘆道:“太難得了,這張照片這么完整,當時編寫資料時采用的圖片,都沒有這個完整,這張老照片很可能是上世紀30年代甚至更早時期拍攝的。”
“從我記事兒起,這個塔就沒頂了。”鄭老先生說,傳說是月宮里的嫦娥有一次在天空遨游,被舍利塔掛住了繡裙,一怒之下,一掌將塔尖打掉,落在黃河北岸的原陽縣里。“雖然現在的原陽縣南有一截小塔斜插在黃河灘上,但神話畢竟是神話,它不過形容塔很高罷了。究竟塔在什么時候失去了尖頂,歷史沒有記載”。
《鄭縣志》記載,古開元寺舍利塔高52.7米,每層四方有門,塔內原有懸掛木梯,可以沿梯盤旋而上直至頂層藏經樓。
塔座面南開有兩扇鐵門,內供有石雕佛像,塔頂層有藏經樓,八面軒窗,四外風景盡收眼底。塔的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云掠塔而過,形成美妙景色,歷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稱,是鄭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但美景被后來的戰爭破壞。1938年,日軍入侵河北后,鄭州受到威脅,駐鄭國民黨軍隊用炸藥對塔進行爆破,炸了幾十次后,晚上古塔西墻部分傾塌。1944年,日軍第二次進攻鄭州時,用飛機轟炸,許多人躲入塔內,塔體坍塌,并砸死30多人。
塔毀了,留下傳說,傳說毀塔的當晚,日軍炸塔的兩架飛機,墜落黃河。
塔毀后,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1974年,從舍利塔塔基挖掘出碑記、墓室、佛像等石刻后,塔基填土、封實,從此塔跡完全消失。塔雖毀,余韻還在。開元寺舍利塔原來所處的地方,后來被叫做塔灣,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小的時候,古塔四周地勢低洼,因為常年積水,水流彎彎曲曲。”鄭老先生說,當時的塔灣,到處是白茫茫的鹽堿地,荒涼冷落,附近一帶地方也就被稱作塔灣。新中國成立前,塔灣每年在乍暖還寒季節,都要舉行一次廟會,非常熱鬧,給“老鄭州”們留下很深刻的記憶。
歷史的發展總會有些相似的牽連。1947年7月7日,以東大街開元寺為址,建立了“工”字形平房40間,開始收容病人,從此河南省立鄭州醫院正式成立。 1948年鄭州解放后,這座醫院面貌大變,更名為“鄭州國際和平醫院”,下設三個分院,7年后,該院一分院改稱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977年后,當時的東大街農業隊社員在此地填土平整地面,建造了大批住宅,從此歷史走入改革開放的篇章。如今的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從原來開元寺的普度眾生,繼續著“懸壺濟世”的使命。
工人文化宮是個什么地方?問起這個問題,年輕人頭都大了。“工人”和“文化”兩個詞怎么也聯系不到一起,能產生的聯想,或許就是兩條路:“文化宮路”與 “工人路”。而就在這兩條路之間,河南省工人文化宮存在了半個世紀。它曾經站立的土地正經歷一次“陣痛”,一座更高更現代化的建筑,正在這里拔地而起。
50年前工人們常去 文化宮看電影
楊明老先生今年72歲,退休前是鄭州煤炭機械廠的工人,昨天上午,拿著自己保存了49年的老照片,談起老照片記錄的建筑,言語中流露出些許滄桑。
1955年,河南省文化宮矗立在建設路上。這張照片拍攝于1958年,正處在“大躍進”時期,照片里的文化宮青磚白頂,方正端莊,門前“總路線萬歲”、“人民公社萬歲”、“大躍進萬歲”等字眼兒分外醒目,體現了當年的“革命”味道。
老人指著照片回憶當年:文化宮剛建成后,工人們像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堂。2樓大廳就是電影播放室,能容納1000多人;兩側的房間用于下棋、打乒乓球、克郎球等娛樂活動;房后還有幾排平房,每周六舉辦交誼舞會。
“克郎球的‘球’是扁圓的木塊,長得像象棋,游戲規則與臺球有點像,當時鄭州的工人很多人玩。”楊老說。
但更多的人去文化宮是看電影。當時,除了國棉二廠遠在布廠街,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都在文化宮附近,加上二砂、煤機等工廠聚集,每到周末,大群大群的工人,帶著一家子,每人花1毛錢,走進文化宮看電影,與現在的年輕人逛商場一樣熱鬧,是那個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
“‘看電影,受教育’,當時大家看電影都是正襟危坐的,心態與現代人大不一樣。”楊老先生說,當時大家特別喜歡蘇聯的電影,比如《列寧在十月》、《夏伯陽》、《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
楊老對一部叫做《牧鵝少年馬季》的匈牙利喜劇電影印象最深,因為風格幽默、輕松,還有主人公的愛情,更有主人公懲罰貴族惡霸的解氣場景,情節好玩,在當時革命影片中比較個性,給人印象很深。相聲演員馬季原來叫馬樹槐,因為當時這部電影特流行,侯寶林就給他徒弟改名馬季了。
兩年前,河南工人文化宮被拆除了,給市民提供電影等文化娛樂服務半個世紀的建筑轟然倒下,但它留在老鄭州人心中的印跡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