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遷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對于鄭州來說,要把省直機關大量的物資和人員安置到位,需要各方面的統籌。為了迎接省直各機關的遷鄭,1954年,鄭州市委于6月5日決定成立鄭州市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由當時的副市長王均智為主任,省政府秘書長楊宏猷、鄭州市政府秘書長張北辰等為副主任。
1954年6月28日,在鄭州市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張北辰發言說:“由于省級機關的遷鄭,無論固定人口或流動人口必將增加(據了解省級機關工作人員下半年將有五千名遷鄭,若加上家屬鄭州市固定人口或流動人口將增加15000人左右),反映在城市內部的供求(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物質和文化生活)關系方面必將發生新的變化,一切物質文化生活的供應工作必將更加繁重。”
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繁重而又光榮的任務,鄭州市各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市建委協助籌建具體規劃和土地征用;市建設局組織專門力量修好通往行政區的道路和供水、排水設施;糧食、商業、供銷等部門負責設置糧店、百貨、五金交電、煤炭、建材、日雜、蔬菜、糖煙酒等商業網點,并組織貨源,保證供應;鐵路局負責設立火車售票處;交通、公安、民政、建設部門負責在全市普遍開展交通規則教育,實行車輛管理,加強治安管理,整頓戶口,遣送盲流人員,進行消防設施建設;房管處制定私房管理辦法和私房租金標準,并建設一批新房;文教部門負責在行政區新建學校、電影院,并適當增加學校班次;衛生部門負責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隨著省會遷鄭日期日益臨近,鄭州市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在加速進行。據當時的《河南日報》報道,截至1954年10月中旬,“自來水的干道工程已全部完成,并進行過沖洗。下水道工程的雨水管、污水管、明溝也都即將完工。主要道路將灌柏油,一般土路正在進行平整。省直區的綠化工程也正在進行……供應工作是籌備歡迎省會遷鄭工作的重點,在保證供應的要求下,各有關部門進行了分工。合作社在省直區設立了菜場、布匹、百貨、副食品等門市部。在河南飯店門口設立了零售糖果、糕點、紙煙等物品的小木房一座。另外,又在菜場北邊蓋了照相、理發、洗染、自行車修理等門市部,10月中旬可開始營業。食品公司特在菜場設了肉類門市部,已開始供應。煤建公司也在省直區建立了煤場,充分供應燃料。為了滿足省直機關遷鄭后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除原有的影劇院外,又新建了河南人民劇院、鄭州劇院,這些工程本月即可完竣。”
省會遷鄭的各項準備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并按要求及時完成,從而保證了省直機關陸續順利地遷鄭。
省會遷鄭有條不紊進行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初步確定了省直各單位搬遷時間表,同時確定中共鄭州地委及專區一級機關由滎陽縣遷往開封市,辦公地址選在省政府大院。9月23日,省委決定省直機關分4批遷移:第一批為10月6日~9日,有11個單位共1035人;第二批為10月7日~9日,有7個單位共1096人;第三批為10月12日~15日,是省軍區共2275人;第四批為10月13日~16日,有18個單位共2015人。至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等省直和部隊機關的近7000名工作人員全部遷往鄭州。此外,干部調整本著“從工作出發,適當照顧夫婦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的原則進行安置。
省會遷鄭是河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搬遷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各項工作有條不紊。1954年9月23日,省委在工作指示中對省直全體人員這樣“打預防針”:省級領導機關修房子絕不能鋪張浪費,脫離群眾;到鄭州后,必須尊重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遵守市政管理秩序。
相對于開封而言,鄭州是一座嶄新的城市,尤其是為了迎接省直機關的搬遷搞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在很多經歷過省會搬遷的老人眼中,新省會優美的辦公環境確實很漂亮,城市開闊,看哪里都新鮮。“金水大道非常寬,省委南院很大,金水河兩岸都是空地,我們在那里種了玉米、花生、南瓜。去德化街商店買東西很方便,河南飯店旁邊也有門市部。”一些老人回憶,那時鄭州沒有公交車,自行車都很少,但坐火車方便。
1954年10月14日,在歡送省領導機關遷鄭大會上,開封市市長姜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當晚,開封還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晚會。11月3日晚,在鄭州舉行了省、市直屬各機關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參加的聯歡晚會。截至1954年10月底,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以及各廳局、省級群眾團體由開封順利遷至鄭州。至此,省會遷鄭工作基本完成。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機構都是在同一時間段遷到了鄭州。
1954年8月,省委組織部在確定的關于機關遷鄭有關組織工作意見中,本著“惟因照顧夫婦關系調整干部問題,一般應俟遷鄭后再逐步適當調整”的原則,特地提出“基層黨組織(總支、支部)長期留開封者,黨的領導暫轉交開封市委”。
于是,考慮到省會遷鄭后,一部分省直機關和干部學校仍留駐開封,1954年12月20日,省委決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機關臨時委員會,包括省政府交通廳總支、文化局總支在內的28個機關留守開封,這些機關除接受省委領導外,并受開封市委領導。
省會搬遷影響了兩座城市
省會遷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鄭州和開封這兩座城市。
對于鄭州,無疑是個利好消息。省會遷鄭后,鄭州成為河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成為全省的政治中樞。如果說鐵路交會給鄭州帶來了發展和崛起的第一次重大機遇,那么省會遷鄭則給鄭州帶來了第二次重大機遇,且這次機遇對鄭州市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
對于開封,無疑讓這座城市的人有些失落。1957年7月,省委召開黨代會,當時有些開封的同志在會上發表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意見,甚至出現了“省會都遷鄭州了,為什么還把鐵塔留在開封”的言論,當然,這些不合時宜的言論都受到了駁斥,最后地、市主要領導還都做了檢討。
對于可能對開封造成的影響,當時也不是沒考慮到,比如時任開封市市長的姜鑫曾經指出:“我們也應該預料到省會遷移鄭州對開封發生一定的影響和產生的某些困難。譬如城市人口的部分暫時減少,購買力有所降低,某些服務性行業營業暫時下降和某些勞動群眾固定職業或臨時收入受到某些影響等。”
從1949年3月誕生,到1954年10月遷離,河南省委機關在開封停留了5個春秋。
盡管時間短暫,但在河南的發展歷史上,曾經身為省會的開封所做的貢獻卻不會被忽略。“5年來,開封不論在物資供應、交通運輸、物價平穩以及政治文化上,都盡了最大努力的支持”,在離開古城時,省委曾如是評價。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開封人會對當年的省會遷鄭感慨萬千,有人說,如果省會不搬走,開封肯定不會像今天這個樣子!也有人說,如果開封仍管豫東豫西10個縣的話,經濟實力也不會大打折扣!還有人說,如果當初黃河鐵路橋從開封附近通過,省會就不會搬遷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
省會搬遷,讓鄭州和開封這兩座黃河岸邊的姐妹城市有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如果說1954年的省會遷鄭有此消彼長的影響,那52年后的另一次“交集”則是一次雙贏的機遇——2006年11月19日,鄭汴城際快速通道——鄭開大道正式開通,這標志著鄭汴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目前,鄭汴一體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給鄭州和開封這兩座原本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城市,帶來了全新的感受。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原崛起”戰略的提出和“鄭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對于鄭州,對于開封,都會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記者 朱金中 文 李康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