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7寸照片,濃縮了鄭州50年來民居的變遷過程:上世紀50年代的筒子樓,上世紀90年代的多層公寓,直到最新建成的高層住宅——鄭州市民的住宅條件越來越好。
筒子樓 多層 高層 鄭州人住得 越來越好
溫老先生是黃委會老年攝影學會的會長,去年的一天,他爬上自己工作的12樓,俯視自己住了數十年的鄭州,忽然發現,自己目光所及的樓房竟濃縮了鄭州半個世紀的住宅變遷,他迅速按下了快門。
“照片左下角的紅頂二層樓房,是我們剛搬進鄭州時職工的筒子宿舍樓,可惜10天前也拆掉了。”溫先生感慨地說,別看這些樓低矮,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新潮和引人注目的建筑,建成后,連很多省級單位的職工都爭相來觀看。
照片右側,7棟多層樓房是上世紀90年代的家屬院,溫老先生很多同事都住在這里。老人說,無論從外觀還是建筑結構來說,這些住宅也引領了當時居民樓的潮流。
照片中間,是已經完工的高層住宅樓,黃色涂料更使這些高樓顯得惹眼。溫老先生說,今年5月份,這些高樓就要迎來新主人了,矗立在金水河岸邊的高樓,給鄭州帶來了繁華景象,也是21世紀鄭州住宅的代表和趨勢。
“一張照片,反映了鄭州50年的住房變化,實屬不易。”溫老先生說。
灰墻紅頂、腳下停滿規格統一的小轎車……從兩張楊老先生拿來的上世紀60年代的照片上,我們看到了河南人民劇院巍峨的身影。如今,它曾經站立的土地上正經歷一場“陣痛”,一座更高更現代化的建筑,將重塑河南的建筑形象,在這里拔地而起,長成驕傲。
40多年前 人民劇院 是鄭州的“高”建筑
楊老今年72歲了,退休前,他是鄭州煤炭機械廠的工人。昨天上午,拿著自己保存了40余年的老照片,談起老照片記錄的建筑,老人有些激動。
楊老說,40多年前,坐落在西太康路和二七路交叉口的人民劇院,是河南省開慶祝會和表彰先進工作者的地方。老照片上,人民劇院周圍還沒有高層建筑,灰墻紅頂的劇院顯得異常雄偉。它腳下的一排排小轎車,顯示著這座建筑的地位和影響力。
“人民劇院是1954年蓋起來的,這前面的小汽車都是政府的車。那時候,咱老百姓沒有自己的轎車。”楊老先生指著照片回憶說。
照片上,一輛公交車正從人民劇院前駛過。老人說,那個時候鄭州的公交線路非常少,在他的印象中,拍這些照片時,鄭州僅有一條公交線路:從國棉六廠到行政區,“那個時候,能住在通公交車的地段,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莫大的驕傲”。楊老說,從建成使用到上世紀70年代末,人民劇院一直算是鄭州的高層建筑,改革開放以后,它的周圍才陸續建起高層建筑,高出它很多的商業住宅和居民樓陸續建起,鄭州人的居住條件日漸改善、提高。“人民劇院處在鄭州商業的中心位置,它的位置太重要了。”兩年前,人民劇院被拆除了,為河南服務了半個世紀的建筑轟然倒下,但它留在老鄭州人心中的印跡不可磨滅。
如今,人民劇院站立過的土地上,一座商業大廈不日將拔地而起。
50年前,鄭州這座城市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兩旁,最高建筑雖只有4層高,但路兩邊商鋪林立,各式民宅躲在商鋪后面,盡顯繁華。這是1957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顯示的內容。
50年前, 市民以住在 二七路為榮
1957年,老楊站在那座木質的紀念塔塔頂,用他那部當時新買的老式相機,朝著二七路按下了快門。
照片有些模糊,僅能看清二七路西側的3座臨街樓房(大致是目前鄭州市口腔醫院附近)及其后面的數棟民居,商鋪前行人如織,一派繁華景象。二七路作為鄭州市商業中心的地位,大約在那時已經確立了。
“這座樓房旁邊的胡同里,新中國成立前是有錢人風花雪月的地方。”老楊指著那個影像模糊的胡同說。照片上,一輛公交車自北向南駛來,顯示著上世紀50年代二七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
1951年,長春路改名為二七路,開始了商業的飛速發展,路兩邊的商業店鋪或者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前的原貌,或者拆除新建臨街樓房,但所有樓房均不超過4層。老楊說,那個時候,鄭州市民以住在二七路旁為榮,因為出門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交通也非常便利。
“你現在再去二七路看看,根本找不到照片上的影子了。”老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