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當代鄭州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鄭州

老照片講述鄭州居住變遷(三)

2013/5/3 14:31:47 點擊數: 【字體:

   
    “去丹尼斯到哪一站下車?”“工人新村。”在鄭州坐過公交車的人都知道,紫荊山與二七廣場兩站之間,有個叫做工人新村的站點,但問起購物的年輕人,工人新村名字的由來,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

    從平房到多層住宅 工人新村 走過半世紀

     30年前,這所平房連同一個70歲老人和一個18歲女孩,被定格在老照片上。30年后,平房搬空,周圍建起26座多層居住樓,而老人不在,女孩已40多歲。但房前那棵樹,卻在飽經歲月滄桑后,茁壯成長。
   
    房子的主人是58歲的劉獻華,照片里的老人是其母親,那個18歲的女孩是其侄女。
   
    這所平房建于1952年,正處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期建成的5000多所平房,以公房出租的形式,容納了當時上萬戶居民。這些平房的所在地叫“工人新村”。
   
    為什么叫“工人新村”呢?劉獻華一叔輩老人的解釋是,1952年,鄭州市政府為解決工人的人口密集和居住問題,在人民路以東、工一街以西、順河路以南、管城后街以北,建造大批磚木結構的平房。因為居住者多是來自市直單位的工人,故稱工人新村。對于這個說法,人民路街道辦事處工人新村社區主任曾春琴給予證實。
   
    “當時的平房都是十一二平方米,如果拿現在的住房標準去衡量的話,頂多就是個宿舍的條件。不過當時,已經很滿足了。”45歲的曾春琴回想起童年時住在工人新村的情景,歷歷在目。
    
    院落的平房成排坐落,每排12戶人家,像個村莊,外人來這里找人,說個名字,都能指出哪排哪號,鄰里之間經常串門。那時候,居民每月交給房管局的房租才幾毛錢,后來慢慢漲,最高也只有6元。住戶來自各單位,大部分是工人,也有一些局長之類的領導,大家見面后經常拉家常。許多住戶在院子里養狗養雞,擔水種菜,一個院子里只有一個水龍頭,與現在的農村小院差不多。
   
     “啥都好,就是小,孩子長大后,屋子里除了床,還是床。”劉獻華說,1985年以后,這些平房在原地重建成現在的多層住宅,只在33號樓和34號樓之間,還僅存著兩所1952年蓋的平房。
   
    1997年,丹尼斯百貨落戶在工人新村,前往購物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不斷重復著這個名字:“工人新村”。

    40多年前,燕莊幾乎與普通村莊沒什么兩樣,村頭是綠油油的麥田。十幾年前的燕莊,是鱗次櫛比的出租樓房。去年的燕莊,伴隨著“轟隆”聲和濃濃的灰塵,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今年,燕莊這片熱土正在火熱建設中。

    曾經都市“第一村” 未來“鄭州曼哈頓”

    去年4月12日,記者站在燕莊拆遷現場的西側某大樓樓頂,定格了一幅忙碌的拆遷景象。11個月之后的昨日,記者再次登上樓頂拍照時,工人們有的在土方開挖和回填,有的在排樁、沉井,有的在注漿、夯實地基,仍然是一幅忙碌景象,但這種忙碌的工作內容,卻由拆遷變成了建設(如圖)。
   
    在樓頂俯瞰,原來被燕莊阻隔的未來大道已經與金水路貫通,金水大道拓寬改造工程正在進行,沿著金水東路,可以看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名門世家、發展東郡、銀基王朝、新鑫花園等高檔住宅群落初具規模,鄭州高檔純商務寫字樓“榮勛贏座”也正在加緊建設。
   
    據悉,燕莊改造后的規劃名稱,叫做“鄭州曼哈頓廣場”,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30余幢30層以上的商務樓。
   
    在英協路東側,沈北路兩旁,占地過百畝的工地上,為村民安置用的12棟高層建筑正在基礎施工。據了解,安置工程啟動于去年7月,計劃兩年到兩年半完成。燕莊村在拆遷前,占地170多畝,村民近4000人,自去年3月開始拆遷,全村602棟樓的785戶已全部遷出。
   
    “以前在村里,每月除了收房租,看小孩,打掃樓道,沒啥其他事兒。”原燕莊村民王懷德感慨地說,現在搖身成了市民,快要住進政府安置的高樓里,不禁感慨居住變遷之快。
   
     “速度很快,明年部分商住樓就有希望入住。”中建七局三公司項目部經理劉越云介紹,燕莊拆遷后,所在區域被分成8個地段,目前總體上已經進入基礎施工階段,其中A、B兩個地塊已經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施工進程正常。

   
    “那時的二七塔還是個木塔,塔下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冬青和一些花草;木塔四周有幾根水泥柱子,柱子上面那幾盞昏暗的路燈至今叫人記憶猶新。”回想起半世紀前的二七紀念塔,年已古稀的楊明老先生感慨萬千。

    曾經的二七塔 是個木塔

    楊明老先生今年72歲了,退休前是鄭州煤炭機械廠的工人。這張照片,他已經保存了50年。他說,這張老照片里的尖尖的塔,不上60歲的人,很少知道那是曾經的二七紀念塔。
   
    1951年,在原 “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廣場內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制紀念塔。1971年改修成現在的塔式。
   
     “老二七塔,就是在原來的老電線桿周圍用板條圍起來,刷上漆,連塔頂的五星也是木頭做的。”楊老回憶,木塔建起后,由于周圍鑲著幾盞路燈,每當夜晚,廣場里總會有一些中小學生集合在塔旁,大家在夜色下圍在一起,唱啊跳啊,開心得很。當時,鄭州市內家家戶戶用的還是煤油燈,為了給家里省些煤油,每到學校期末,經常能見到學生們在路燈下復習。
   
     那時候,楊老先生還是一個小伙子。他從老家周口來到鄭州后,做了一名藥房學徒,并參加了當時的工商聯合會宣傳隊,也經常和愛人去二七塔周圍逛街、散心,現在,每當楊老先生步履蹣跚地經過二七廣場時,就想起那時二七廣場上的木塔、花草和路燈。
  
    “新二七塔建成后,還沒有多少人愿意往那個地方居住。”楊老說,想不到沒過幾年,人們的居住環境發生這么大變化,很多人開始選擇居住在二七塔附近。慢慢地,二七塔被高樓大廈包圍,大的商場都坐落在附近,顯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成了游客必去的地方。
   
    新建的二七紀念塔慢慢成了鄭州的象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誰家來了外地客人,總忘不了帶他們去參觀二七塔。因為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最完整地眺望鄭州。游覽結束,在廣場上留張影,背后是巍峨聳立的二七紀念塔,就像郵戳一般,打上這個城市的印記。
   
    “鄭州變化很快,閉上眼再睜開,老城青瓦和小胡同已經變成高樓大廈和柏油大道了。”楊先生說,每當他邁著悠閑的步子走在廣場上,凝視在一棟棟高樓映襯下逐漸低矮的二七塔身軀,聽著恒久不變的《東方紅》,就會想起以前的很多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07-4-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