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紫荊山與二七廣場兩站之間,有個叫“工人新村”的公交站點,但年輕人很少知道工人新村名字的由來。
30年前,這兩間平房連同一個70歲老人和一個18歲女孩,被定格在老照片上。
30年后,平房搬空,周圍建起26座多層居住樓,老人不在了,女孩已40多歲。但房前那棵樹,卻在飽經歲月滄桑后,茁壯成長。
房子的主人是58歲的劉獻華,照片里的老人,是其母親,那個18歲的女孩,是其侄女。
平房建于1952年,正處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期建成的5000多套平房,以公房出租的形式,容納了當時上萬戶居民。
為什么這里叫“工人新村”?劉獻華一叔輩老人的解釋是,1952年,鄭州市政府為解決工人的人口密集和居住問題,在人民路以東、工一街以西、順河路以南、管城后街以北,建造了大批磚木結構的平房。因為居住者多是來自市直單位的工人,故稱工人新村。
當時的院落平房成排坐落,每排12戶人家,像個村莊。那時候居民每月交給房管局的房租才幾毛錢,后來漲到最高6元。
“啥都好,就是小,孩子長大后,屋子里除了床,還是床。”劉獻華說,1985年以后,這些平房在原地被重建成現在的多層住宅,只在33號樓和34號樓之間,碩果僅存這兩間。
1997年,丹尼斯百貨落戶工人新村,前往購物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不斷重復著這個名字:“工人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