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今年65歲了,他指著自己拍的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的照片,老花鏡后的眼睛里閃著懷念。
半個世紀 兩座土坯老房旁 換成了3棟別墅
老胡的老房子曾經坐落在二七區侯寨鄉,上房建于1974年,右側廂房建于1962年。承載了老胡上半輩子時光的老房子,均為土打圍墻、磚鑲四角及門口。老房子頂蓋紅瓦,上面老式小瓦壘脊。“住在里面冬暖夏涼啊。”老胡感嘆地說。
這兩所老房子距離鄭州市區很近,當年,老胡和妻子的洞房就設在右側廂房里,他的3個兒子也陸續在這間老房子里出生。
“正房和側房住了我們一家十幾口人,真是有點擠。”老胡回憶說,當他的兩個弟弟結婚時,他家已經蓋起了樓房,此后,一家人先后搬出了老房子。
在老胡拍的另一張照片上,并排立著3座小別墅。“這是我的,這是我三弟的,這是四弟的。”老胡兄弟幾個的新房就在老房的遺址附近,每座面積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如今條件真是好了,那么大的房子,只有我和老伴住。”老胡說,住的房子大了,但隨著孩子陸續搬出去住,家里少了以前的熱鬧。
老胡還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了他家鄉居住條件的變化。一張彩照上,黃土溝壁被并排掏出幾個房子模樣的洞穴,如今,洞穴口四周長滿了青草。老胡說,這都是他祖輩和父輩居住過的房子,早已荒廢了。
“這些年,咱們鄭州的居住條件變化太大了,我的父母就經歷了從土房到土磚混房,再到樓房的過程。”老胡說,他在市區還有一套房,他平時住在市區,偶爾到市區邊的別墅住兩天。
20年來,老胡和家人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好,而藏在老胡心頭的對往日的回憶也越來越多。他說:“鄭州發展了,咱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也變了,幸福感也越來越多了。”
1985年,胡文彬搬進衛生路18號院1號樓。這幢新樓的腳手架還沒有完全拆除,作為新時期鄭州市第一幢由私人投資興建的商品房,這幢樓可謂開了鄭州樓市的時代先河。
鄭州“第一代商品房”里 如今,仍然人丁興旺
衛生路18號院占地面積不小,即使1號樓在1985年建成后,這個院子的其余空地仍被作為打麥場存在了很長時間。
如今,在高樓林立的鄭州,只有5層的1號樓顯然被淹沒得沒有一絲特色。但當年,這幢只有5層高、3個門洞的單元樓,可是開了時代先河的一幢樓房。
新中國成立后至1984年以前,鄭州沒有一幢商品房,私人涉足房地產絕對是個禁忌。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鄭州的樓市,更讓政府想盡一切辦法緩解市民住房緊缺的現狀,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原則被提上日程。后來,鄭州華豫商品住宅開發公司的經理李金安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以自己私人企業的名義投資興建了1號樓。
當年,胡文彬的父親在省農機局任職,單位集資在這里買下商品房分給職工,他們一家有幸分到了一套三居室。
“腳手架還沒有卸完,多數住戶就搬進來了。”胡先生的老父親說,在那個時候,三室一廳的房子可是大房子,在普通市民眼中,那套房子的價值相當于現在200平方米的住宅。
胡文彬說,建1號樓時,很多職工天天來這里觀看,眼巴巴地望著它蓋起來。
如今,在這幢老樓的一層,還鑲著3塊石碑,其中兩塊石碑來歷不小,一塊由時任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孫化三題寫,一塊由時任鄭州市市長的胡樹儉題寫。
如今,兩塊石碑的碑文仍嶄新如初,“創出住宅新路子”和“創建公司 造福人民”的大字,訴說著這幢民居的輝煌。
眼下,1號樓仍然人丁興旺,54套住房住滿了居民。雖然幾年前搬出了這幢老樓,胡文彬沒事時仍去那里看看,回憶一下當年住在鄭州第一幢商品房里的幸福滋味。
30多年前,東周新村在東周村千米之外開始了擴村運動,曾經被稱為鄭州東區第一村。如今,兩個東周村已不見往日蹤影,真正新的鄭州東區也已初現規模。
美貌東區漸長成 舊村新村難再尋
1972年,位于鄭州東郊的東周村人口不斷增加,不少村民家出現了住房難和蓋房難的問題。當時的東周村生產隊決定,將距離村子八百米的莊稼地作為蓋房用地。
那時,周福祥的兄弟姐妹多,家里居住房屋不是很寬余,再加上老周自己也結婚生子,一家人住的房子就更顯擁擠了。
1973年,周福祥在東周村外八百米遠的那塊莊稼地里,第一個蓋起三間瓦房,成為東區的第一戶人家。
老周說,這三間瓦房宅基地的南邊和西邊是沙土堆和槐樹林,北邊和東邊是麥田地,向南200米住著雷達部隊的官兵。
當時,為了能盡早把房子蓋起來,老周自己買磚灰、拉沙子,在村民們的幫助下,僅用了一個月,三間嶄新寬敞的瓦房就拔地而起。經過簡單布置,老周一家從八百米遠的老房子里搬了出來,一家人在空曠的野外過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由于離村子比較遠,老周上班走了,偌大的院子就只剩下妻子和孩子們了,為了改變院子里空曠冷清的環境,妻子就在院子的里里外外種滿了槐樹。
半年后,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老周家周圍陸續蓋起了房子,這里人氣越來越旺,慢慢形成了一個新的村子,東周村村民們親切地叫它東周新村。
1998年,老周一家人經過商量,把老房子扒了,在原址上蓋起了一棟兩層小樓,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2003年,東周新村的居民已經有100多戶。老周院子里外的槐樹,也已長成參天大樹。
隨著城市規劃的進程,老周所在的東周新村要被拆遷了,當城市規劃局的工作人員在老周的二層樓上面寫下大大的“拆”字時,老周一家人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住了30年的老院子。
如今,往日的東區第一戶早已不見痕跡,東周村和東周新村也只在老周的照片上留下了回憶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