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私璽中所見古代復姓及源流考
2014/2/12 9:53: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摘 要:許多年來,姓氏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文以戰國古璽中的姓氏私璽作為主要參考,結合傳世文獻資料對私璽中的復姓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并對其起源以及古代的命氏制度進行了論述。通過整理我們發現,今天社會生活中的眾多姓氏都可以找到它的源頭。
“姓氏”在今天社會生活中一般是指一個人的姓,其實,上古時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有嚴格的區別。鄭樵曾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又云:“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區分,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不相紊濫。”[l](P5)王國維認為,姓與氏的區別在周代更為嚴格,他說:“男女之別,周亦比前代較嚴,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2](殷周制度論)所以,上古時期的命氏制度是很嚴格的。戰國時期的古璽中,有不少姓氏私璽可以印證當時命氏制度的嚴格性。
戰國古璽是指戰國時期的印章,其內容包括官璽、私璽和吉語格言璽等。古璽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社會劇烈變革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古璽印成為記錄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發展和興衰的重要載體。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璽印才成為當權者用以表征權益的法物[3](P3)。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列國之間戰爭不斷,但社會發展的步伐并沒有因此而停止。璽印就成為人們進行社會活動時的重要信物。私璽除了具有表明個人的身份功能之外,還具有信物的功能。在眾多的戰國私璽中,復姓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復姓有的到今天仍然存在,有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已經湮滅不傳。本文對《古璽匯編》及相關印譜中所見戰國私璽中的復姓璽進行系統的整理,并對其源流逐一做詳細的考查,以期對古代姓氏發展的研究提供一點參考。
古代私璽中姓氏的來源基本上是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以邑為氏和以王父字為氏等。下面我們對在戰國璽印中所見到的復姓根據其來源逐一進行探討。
一、以國為氏
西周初年,隨著分封制的推行,出現大量的諸侯國,從而出現‘胙之土而命之氏”的情況,正所謂“有德之人必有美報,報之以土,謂封之以國名,以為之氏,諸侯之氏,則國名也”[4](隱公八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國為氏的情況也日益復雜起來,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在外交禮儀場合,諸侯皆稱國氏。如踐土之盟中有:晉重、魯申、衛武、鄭捷、莒期等。第二,逃亡他國者也經常以國為氏,這種情況往往是公族成員在政治斗爭失敗而逃亡他國,并居住于此,為了表示對故國的懷念或以明其族源所出,而以本國的國名為氏。如陳公子完為陳厲公之子,因陳國發生內亂而逃亡于齊,齊桓公使之為工正,世居于齊而稱為陳氏。第三,卿大夫被封為諸侯之后,其邑氏亦可成為國氏。如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其后人就以邑為國氏。古璽中所見復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夏侯”。夏侯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爵為氏》云:“姒姓,夏禹之后。至東樓公,封為杞侯。至簡公,為楚惠王所滅。弟他奔魯,悼公以他夏后,受爵為侯,因氏焉。”
“鮮于”。“鮮于”文獻一般作“鮮虞”,鮮虞乃春秋時期狄人建立的一個小國,其地在今河北境內。《左傳·昭公十二年》云:“晉伐鮮虞。”《左傳·定公三年》云:“秋九月,鮮虞人敗晉師于嚴中。”其后人以國為氏。或以為鮮于氏屬于以邑為氏,《風俗通·姓氏》云:“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其支子仲食采于鮮于,因以鮮于為氏。”也有以鮮虞(于)為名者,文獻中有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云:“齊侯伐衛。以申鮮虞之予傳摯為申驅之右。”我們認為二者并不矛盾,它們可能屬于兩個不同的來源。
“淳于”。淳于原為國名,其地在今山東安丘,戰國時屬齊。淳于,復姓,《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淳于氏,亦日州公,姜姓。”《風俗通·姓氏》云:“春秋時小國也。桓五年不復其國,子孫以國為氏,”
“九矦(侯)”。璽文第一字舊不識,應釋為九[5](P644)。九,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北臨漳。《史記·殷本紀》云:“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裴駟集解引徐廣日:“鄴縣有九侯城。”
復姓古璽中以國為氏者的數量不是太多,我們懷疑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國已經進入尾聲,過去的小國已經為數不多,而且有的可能為避免因昔日的舊姓而遭到迫害,于是就改為其他的姓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