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掛面帶來商機
一處小院,一根梁木,二十幾竿兩米多長的掛面,在冬日陽光的映照下,千絲萬縷的面絲泛著淡黃色的光,仿佛一條條銀絲門簾掛在眼前。
這是陜縣菜園鄉北灣村村民于永周的家。這種掛面叫北灣掛面。
臨近春節,別的人都忙著置辦年貨,于永周卻忙著拾掇這些掛面,人工磨面、和面、搓條、盤條、上條、捂條、上棍、拉條、扯撲、晾曬、行刀、包裝……十幾道生產程序,全部是手工完成(如圖)。“訂單多,自己的年貨沒時間置辦。”于永周忙碌的臉上透出喜悅的神采。
面對這些掛面,陜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連連贊嘆:“如果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看,這種純手工、原生態,又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工藝,再符合不過了!”
成立合作社完成“蛻變”
北灣掛面在北灣村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當地沒有人能說得清。據38歲的農戶于正倉講,他家的族譜上記載,北灣掛面的工藝傳到他這兒,已經是第七代了。
“過去都不成氣候,年關時各戶生產一點,送到市里(三門峽市)擺小攤”,于永周告訴記者,后來隨著當地小麥產量和市場需求的增長,掛面的產量也逐漸增大,開始有小販主動上門收購。
北灣村支書于貴周說,看到北灣掛面的市場潛力后,為了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2007年,當地村委以村委的名義給北灣掛面注冊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商標——“北灣銀針”。2009年,當地村委又不失時機地組織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在于貴周看來,合作社不僅能對入社農戶統一指導和幫扶,還能大大解除農戶的后顧之憂。“不愁銷,放心大膽生產!”
于正倉說,現在的禮品包裝不僅為產品吸引了更多的客戶,而且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目前,北灣村150多戶人,生產北灣掛面的有80多戶,其中大部分都加入了專業合作社。
“下一步,我們準備建廠房,把合作社做大。2010年全村的掛面產量是30多萬斤,2011年爭取達到40萬斤!” 貴周自信地說。(記者 房琳 文圖)(原標題:北灣手工掛面 “小家碧玉”出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