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有譜如國之有史”,這是中國人悠久的觀念。一代又一代的人,修譜、傳譜,如果戰亂或自然災害致使家譜失傳,都會有人出來整理資料,接續家史。
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統,近年來被認為有特殊價值,是遺傳學研究的寶貴資源。198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的群體遺傳學權威斯福扎來到中國,主動提出與中國科學家共同開展姓氏與遺傳信息研究。
國際權威主動要求合作,是看中了中國姓氏蘊藏的無與倫比的科研資源。
據介紹,西歐人姓氏最早的記錄不足千年,普遍使用姓氏是近兩三百年的事,有些地區直到20世紀還未普遍使用,比如土耳其,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規定使用姓氏;日本公元5世紀晚期產生姓氏,但僅僅是代表社會政治地位和職務的世襲稱號,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政府才頒布法令實施戶籍登記,要求每一個日本人必須有姓,日本人這才匆匆地為自己找姓,很多人以居住地名稱為姓,因此多為兩字姓。日本一下子涌現出3萬多個姓,今天已達12萬個之多。但是,此種背景下形成的姓氏傳遞,很難找到與遺傳基因的關聯。
而作為傳統宗族觀念的外在表現形式,中國姓氏延續了數千年。斯福扎教授認為,通過對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規律的研究,即有可能找到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中國人幾千年來有關姓氏的記錄,甚至可以解開人類遺傳的奧秘。
除了這種科學意義之外,姓氏文化還能萌發強有力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成為文化傳承的強大動力。
或許正因如此,在“失樂園”2600多年后,眾多的蔣姓還能找到故國,也還有回故國尋根的熱望。
“蔣”是姓,茭白是種蔬菜,兩者能有什么關聯?采寫這個題材,我們卻發現兩者之間的確有些關系。
蔣姓今年5月的期思之行,是他們“歷史上的首次尋根聚會”,正式名目叫做“中華蔣氏尋根懇親大會”。這次聚會,也是次研討會,不少人向大會提交了自己在蔣姓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翻閱這些資料,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蔣姓由蔣國而來,“蔣”國之名,則是因為該國封于“蔣地”,而蔣地則是因一種植物而得名。
許慎《說文解字》說,“蔣,蔣也,從草,將聲。”“,雕 ,一名蔣,從草,瓜聲。”
“”就是“菰”,也就是說,這種植物有三個名字:“蔣、、菰”。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有水的地方,有白色地下莖,開花為紫紅色,結的果實細長如針,外褐內白,稱為“菰米”,或“蔣實”、“雕胡米”,煮成飯松香爽口,是十分珍貴的食品。
“五谷雜糧”之說,人所共知,但“五谷”都指什么,卻有不同的說法,因為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方,糧食作物差異很大,因此又有“六谷”、“百谷”之說。“六谷”之說,就列入了“菰”。
大約在古代,某個地方盛產“蔣”(“菰”),或是這種植物的原產地,人們就將此地稱為“蔣”。再后來,周王朝把周公的第三子伯齡分封到蔣地,建立了蔣國,此后就有了蔣這個姓氏。
其實很多中國姓氏都與植物有關,如華、梅、蘭、艾、蕭、蘇、葛、蔡、李、杜、柯、楊、柳、柴、林、柏等。古人與植物的關系,遠比現代人密切,經過復雜的演變,很多植物變為地名、國名、姓氏。其實,華夏之名,也與植物大有關系。“華”,古即“花”字,由盛開花朵的象形字演變而來。《說文》釋:“開花,謂之華。”后來,華也是植物開花的代稱。而“五色為之夏”,這樣一來,就有人解釋說,“華夏”即五色的花朵。
在“蔣”字由植物名演變為地名、國名之后,逐漸獨立出來,成為姓氏專用的字;而那種叫“蔣”或“菰”的植物,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致面目全非。
大約在唐代之前,“菰”開始受到一種病菌的侵染,抗病能力弱的植株,便不能再開花結果,而花莖的基底部分卻因受病菌刺激膨大,形成紡錘形如竹筍般的肉質莖,被稱為茭白。有趣的是,這種植物的病變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有益。茭白柔嫩細白,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又高,很快受到人們的喜愛。
后來這種病菌蔓延擴大,使得“菰”不能再開花結籽,都變成了茭白,從此這種植物就退出“六谷”之列,搖身一變成為蔬菜。而這種植物與“蔣”之間的淵源,也逐漸被一般人遺忘了。
植物名成為地名,不知起于何時;而地名演化為姓氏,則是蔣國史沉淀的結果。對于蔣姓由植物名演化而來,如今的研究者基本沒有異議。但蔣地在哪里?或者說最初的蔣國在哪里?卻有著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