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相傳為黃帝史官,因創造文字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在開封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莊村的北側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墓,相傳為倉頡墓。近日,記者跟隨開封文史研究者劉海永來到倉頡墓,探尋它的歷史。
來到現場,記者看到倉頡墓在田野之中。該墓呈橢圓形,占地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夯工夯筑的臺基,高1.5米,占地也是30平方米,相傳為倉頡造字臺。據劉海永介紹,舊時臺上有石牌坊、倉頡廟等建筑,這些建筑物的遺跡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尚有人看到,十年動亂中,此地為插隊知青占用,舊有建筑遺跡已無法看到。廟于明末清初時被拆,現在造字臺上已栽上樹木。“公元1652年河南知府朱之瑤主持建造文廟時倉頡廟被拆,今開封市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劉海永說。
漢字的起源,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流行了倉頡造字說。劉海永說:“據史書記載,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他智商很高,聰明勤奮。當他看見飛鳥落地、野獸奔逐留下的爪痕蹄跡,受到啟發,心想這些印跡可以用來當做區別事物的標記,于是,他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的狀態后,采用一個個的字形來描寫記述。”
倉頡是中國原始社會后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索整理和推廣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令人遺憾的是倉頡廟的歷史遺物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了,但是,追溯漢字之源,我們都知道那個被稱為文字始祖的人,他叫倉頡。倉頡墓現為開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