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桶子雞源于北宋都城市場上的鹵雞。宋室南遷后,流落至建康(今南京)的一戶馬姓人家,以經營此品為生。來自古栗城(今夏邑)的張姓人家和馬家是鄰居,相交甚厚。由于張家沒有好的生意可做,便隨馬家學習制作鹵雞的手藝,不久便得真傳,兩家的生意在建康非常紅火。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張家后裔由南京重返夏邑故里,并帶回一桶陳年老湯,開了個張氏鹵雞店。但家鄉不比南京,生意很是蕭條。張家后裔當家人很是苦惱,眼看生計難以維持,當家人便苦思冥想解決辦法。后來,在一個老廚師的提醒下,他開始將鹵雞“改良”。經過數千次的摸索、實踐,當家人發明出了后來所謂的桶子雞。
桶子雞具有脆而不爛、香而不膩、甜而不濃、全骨入味、營養豐富的特點,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后來,清朝皇帝派人取走品嘗后,贊不絕口。于是桶子雞成了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