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微黑,中等身材,遠遠看去,于貴州就是個農村小老頭。然而在菜園鄉北灣村,他絕對是個人物——大專文化,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20多年來,他帶領干部群眾,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發揮掛面生產和蔬菜種植,不斷爭取項目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使該村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正由原來的貧窮村向小康富裕村闊步前進。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走進北灣村今年剛整修的村委大院,映入記者眼簾的首先是墻上那“9月摘星奪旗榜”,上面列有每個黨員干部的積分情況,每季度前3名的黨員得一顆星,年底積分前5名的得一面小紅旗,年終按每個黨員干部的摘星奪旗情況進行獎罰。正是由于村委班子人人爭做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生產技術明白人和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干群關系十分融洽。
記者獲悉這樣一件事。2010年初,得知市里要派一些干部到各縣農村任第一書記時,該村黨支部書記于貴州親自到市和縣里去爭取,最終第一書記馮凱分到了北灣村。馮凱來后不負眾望,利用他以前的工作關系,積極配合村委班子爭取項目,成效顯著,先后爭取并實施了多個項目:一是爭取“一事一議”修路項目,投資3.9萬元,維修北灣村2組道路400米,現已完工。二是爭取節水灌溉項目,總投資10萬元,維修大口井兩眼,鋪設管道8000米等,目前項目建設緊鑼密鼓。三是安全飲水項目,爭取資金25萬元,將全面解決該村510口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四是提灌站項目,總投資8萬元,預計年底前完工。
北灣村的手工空心掛面非常有名,相傳已有150多年歷史。據該村村民于正倉家祖譜記載,北灣掛面的手藝傳到于正倉這兒已是第七代了。但那些年,一直是小打小鬧,加上村里僅有一口水磨,面粉加工的產量不高,每年能制作四五百斤掛面就算不錯了。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于貴州看到了北灣掛面的市場潛力和品牌價值,于是,2007年,該村以村委會名義為北灣掛面注冊了“北灣銀針”商標,并成立了陜縣綠生緣食品專業合作社,鼓勵生產掛面的農戶自愿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將手工掛面改進為禮品包裝,這樣不僅吸引了更高層次的客戶,而且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現今,該村150戶人家中,有80多戶生產北灣掛面,且實行的是訂單生產。今年全村的掛面產量30多萬斤,年產值80余萬元。據悉,下一步他們準備建設廠房,集中生產和管理,把合作社做大做強,使北灣掛面成為北灣村的名片。該村還結合實際,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蔬菜大棚規劃和建設,積極發展大棚蔬菜。于貴州等黨員干部帶頭建蔬菜大棚,并免費向村民提供技術等服務,目前已建蔬菜大棚85個,占地220余畝,年經濟效益120余萬元,僅此一項該村人均收入就達2000余元。與此同時,村黨支部還不斷在黨員隊伍中培養致富帶頭人,同時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通過“雙強”帶頭人,帶領群眾走共同致富之路,全村人均純收入從原來的2500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元。
該村一組的趙某和三組的上某因小事發生斗毆,雙方都受傷住院。為化解兩家恩怨,村班子成員幾乎全體出動,分組買禮品去看望、勸解,硬是感動了雙方,最終化解了兩家的矛盾。近年來,為給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該村健全民事調解機構,建立民事調解室,制定調節糾紛流程圖。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問題上,充分發揚民主,尊重群眾意見,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尤其是關注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他們時刻能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像前面所述的矛盾糾紛,北灣村每年要發生多起,但在村干部的化解下,多年來沒發生過一起越級上訪案件。
于貴州說,目前,投資50萬元的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即將實施。該項目將建大口井3眼,硬化渠道2000米,鋪設管道1萬余米,建成后可發展和改善灌溉面積300畝。另外,招商引資4000萬元建設的北灣村生態園旅游項目建設正緊鑼密鼓,目前已完成投資2000余萬元,預計年底前一期工程即可開始營業,該工程2015年全部建成后,北灣村將成為一個集生態養殖、種植、旅游、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新農村大型生態園區。(作者: 陳新峽 雷雨 呂鴻洲)(原標題:小康路上樹豐碑——記菜園鄉北灣村黨支部書記于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