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特產 >> 特產與品牌 >> 瀏覽鄭州

跨越萬水千山河南送來“搖錢樹” 老家河南新鄭的棗苗落戶新疆若羌,帶動各族群眾致富,拉近兄弟姐妹情

2016/5/23 10:05:33 點擊數: 【字體:

 
跨越萬水千山河南送來“搖錢樹”  老家河南新鄭的棗苗落戶新疆若羌,帶動各族群眾致富,拉近兄弟姐妹情
 
阿布都熱臺曼·買買提家院里的棗樹
 
跨越萬水千山河南送來“搖錢樹”  老家河南新鄭的棗苗落戶新疆若羌,帶動各族群眾致富,拉近兄弟姐妹情
 
宋禮請大家品嘗自家種的紅棗。
 
跨越萬水千山河南送來“搖錢樹”  老家河南新鄭的棗苗落戶新疆若羌,帶動各族群眾致富,拉近兄弟姐妹情
 
孫文奇在修剪棗樹。
 
    天空蔚藍,陽光炙熱,5月下旬,新疆若羌縣正值棗花怒放時,道路兩邊高聳的白楊樹后,一棵棵棗樹連線成片,花兒滿枝。
 
    而這些棗樹,幾乎都是從河南新鄭不遠萬里落戶而來,“棗名遠揚”讓原來的貧困縣生機勃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連續7年位居西部十二省區市首位。
 
    起源于河南的紅棗,為何與這片土地結緣?這背后,是大愛河南產業援疆、精準扶貧的新路子,是各民族群眾之間愈發深厚的情誼。
 
    紅棗緣
 
    64歲河南紅棗專家成為新疆若羌常客
 
    5月22日上午,若羌縣郊,好想你棗業實驗基地,64歲的孫文奇和多名技術工人一起,在棗樹林里忙碌著。
 
    老家河南新鄭的孫文奇,20多年來,一次次到新疆。從3月初棗樹發芽,到10月底棗樹成熟,一年中大半時間,他都守在新疆。皮膚曬成古銅色,習慣了這里的干旱和晝夜溫差,習慣了當地漢族、維吾爾族棗農的討教,習慣了手抓飯、炒拉條的味道。
 
    孫文奇曾是新鄭市棗樹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如今是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紅棗基地的技術總工。
 
    “這里很多農民原來習慣了種棉花、小麥,起初政府部門鼓勵大家種紅棗,老百姓心里沒底,不知道咋管理,也擔心賣不出去。”孫文奇說,于是,他作為紅棗專業技術人員,受邀來傳授棗樹科學管理技術,看到若羌在推廣紅棗種植后,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不斷攀升,他由衷欣慰。
 
    孫文奇和這片土地結緣的背后,也伴隨著新鄭紅棗和新疆的緣分。
 
    早些年,從河南新鄭到新疆摘棉花的人返回老家時,帶回了一些若羌縣小棗,被“紅棗司令”石聚彬發現后,萌發了把新鄭灰棗與新疆紅棗嫁接的想法。此時,若羌縣政府部門在看到當地農民種植蘋果等嘗試失敗后,也在探索新的富農之路。帶有豫新兩地情誼的紅棗,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之后,每年都有大量的灰棗樹苗,從河南到新疆落戶,成功嫁接栽種的樓蘭紅棗,品質比原產地進一步提升,皮薄肉厚、清甜爽口、蜚聲國內外。
 
    與此同時,好想你除了通過培訓技術之外,還通過建設基地、合同訂購、培育市場、穩定價格、延伸產業等,帶動紅棗種植從若羌擴展到南疆更大區域,帶動了當地各民族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
 
    紅棗樂
 
    第一次賣紅棗掙到3萬元他激動得揣身上一個月
 
    “來來來,大家嘗嘗我們家的棗。”吾塔木鄉,69歲的棗農宋禮,從屋里端出一盤大紅棗,熱情招待來客。一樓客廳里,掛滿他參加多個重要活動的大照片,屋里還擺放著“若羌縣十星級和諧文明平安家庭”的獎杯。
 
    “種紅棗后,我們的生活水平早就超過小康了。”宋禮臉上幸福滿滿,客廳魚缸里魚兒歡游,院墻內外、窗臺上,花木蔥郁茁壯。
 
    當初開始種紅棗,確實需要勇氣。他回憶說,2001年,若羌縣大力發展紅棗產業時,很多農民心里沒底,“你不用管別人,種植紅棗,有規模了,肯定行。”聽了在烏魯木齊工作的大兒子的話,他把家里的地全部種上了棗樹。
 
    2003年棗樹嫁接后,2005年,宋禮當年賣紅棗收入3萬元。“第一次掙到這么多錢,我把3萬塊錢揣在身上,整整揣了一個月。”當年的驚喜,如今依然讓他濕了眼眶,曾經窮得連孩子幾十元的救命錢都沒有的他,曾以為這些錢“八輩子都掙不到”。
 
    更多的驚喜在后面。家里的紅棗收入越來越多,如今,他種植紅棗平均年收入達到40萬元。土坯房變成了兩層樓,小轎車、電動車、拖拉機如今都應有盡有,家里還在縣城買了一套住房和一套門面房。每年,宋禮還通過愛心捐款、幫扶村里貧困老人等方式,傳遞愛心。
 
    紅棗情
 
    棗樹變“搖錢樹”離不開不遠萬里的幫扶
 
    在若羌縣,像宋禮一樣因為種紅棗致富的棗農,還有很多。
 
    吾塔木鄉依格孜吾斯塘村維吾爾族棗農阿布都熱臺曼·買買提,家里有一棵20多年的棗樹,他沒想到,當初種這棵樹只想美化院子,如今,大規模種植,讓棗樹成了“搖錢樹”。
 
    據他介紹,自己家現在種了17畝棗樹,去年收入33萬元。他所在村子的絕大多數紅棗,都被“好想你”收購。如今,一家人在蓋起新房后,也在縣城買了116平方米的新房。
 
    “感謝教我們棗樹科學管理技術的專家。”34歲的木天力莆·艾麥提是村民組長,他清楚地記得,村民們排著隊前去學習種植技術的場面。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之前紅棗產量每畝二三百公斤,如今達到八九百公斤,有的甚至上千公斤。
 
    在這方面,孫文奇有同感。他說,科學種植,體現在剪枝、抹芽、摘新、環割、施肥等多個環節,施肥離樹根多遠,如何修剪讓棗樹越長越“開張”,多結棗……都有大學問。
 
    多年來,孫文奇培訓過不計其數的當地棗農。不少心懷感恩的棗農和他成為朋友。
 
    紅棗路
 
    “連心棗”推動經濟發展更增進了各民族群眾間的友誼
 
    小紅棗,大產業,民富村強精神旺。
 
    知禮儀,感黨恩,團結穩定人心齊。
 
    在若羌縣鐵干里克鎮果勒吾斯塘村道德禮堂,剛入大廳,映入眼簾的是枝頭掛滿紅棗的棗園大幅圖像,上方大紅字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河南新鄭紅棗到新疆安家,成為富民的搖錢樹,其實,也為河南新鄭紅棗找到更好的新家。”在孫文奇看來,這些遠道而來的棗樹,像一個遠走高飛的孩子,集河南、新疆兩地關愛于一身。
 
    “若羌紅棗能有今天,除了我們當地政府部門的努力,河南力量功不可沒。”昨天下午,在若羌縣黨政辦公樓四樓會議室舉行的座談會上,若羌縣林業顧問張文新如是說。
 
    他表示,起初,若羌縣的紅棗種植是零零星星,河南力量來了之后,在技術支持、精細管理、擴大規模等方面,幫助非常大。
 
    其間,還專門成立了少數民族紅棗技術服務隊,深入到田間地頭去指導,紅棗專家孫文奇,幾乎若羌縣的每個村都走到過,“老百姓見了,都會親切地說:哦,河南專家又來了!”
 
    此外,隨著好想你等企業入駐若羌,收購棗農的紅棗,2008年,在若羌建了紅棗加工分廠,進一步提升棗農積極性。
 
    “通過紅棗種植,各民族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社會氛圍也更加和諧穩定。”簡小東把從河南新鄭引進、在若羌土地上成為搖錢樹的紅棗,稱為“連心棗”,折射著豫新各民族兄弟姐妹日漸深厚的情誼。
 
    若羌縣:自然條件雖惡劣恰巧適合種紅棗
 
    若羌地處新疆東南部,位于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肅的交界處,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縣,不論是在古絲綢之路,還是在當前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都占據重要位置。
 
    據若羌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簡小東介紹,若羌縣有耕地30.5萬畝,總人口6.2萬人,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東鄉族等19個民族。從2001年開始,縣委、縣政府積極推動紅棗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22.8萬畝,該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萬余元,連續7年位居西部12省區市首位。
 
    若羌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局局長羅天鵬表示,若羌縣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每年沙塵天氣多達100多天,年均降雨量僅為35毫米,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而棗樹剛好是喜光、抗旱、抗風沙的樹種,萌芽晚,剛好能錯開若羌4月的大風沙塵天氣,晝夜溫差大、降雨稀少等獨特的氣象條件,讓紅棗色紅、糖高、皮薄肉厚。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市政府(2016-05-2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五一”左右 中牟禮品西瓜上市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