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舌尖上的中國》,拍的是中華飲食文化,實則在為每一個中國人鋪陳各自溫暖的心靈歸途。
民以食為天,但對勤勞、樸實的中國人來說,“食”早已不僅僅于一種食物,更多是一道被寄存在歲月深處的記憶,難以塵封,刻骨銘心。
小時候誰沒有過“吃”的記憶?那時逢年過節(jié),尚在中年的母親或祖母,她們日日在廚房里鍋臺邊烹煮煎炸,蒸花饃、包花餃、打年糕、疊面糖,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濃得化不開的年味,惹得貓在門外的饞孩子個個心咽唾沫、喉嚨伸手。還有,每年秋后果蔬下架時,莊上閑下來的女人們會把閑置在墻角旮旯處的壇壇罐罐搬出來,一遍遍洗刷干凈,然后日日在院子里腌泡凍曬。是呀,男人們要干活,孩子們要長大,作為家庭主婦的她們,總歸要把貧瘠的收獲與貧窮的生活料理得有滋有味才好。
中國人評價一道菜,講“色、香、味”俱佳。其實,“色、香”是擺在酒桌上供賓客看的,一日三餐家常便飯,吃的法則里,哪個不是“味道”重于一切?
“味”還有超越了飲食的別一番滋味。人生百味,茶禪一味,五味雜陳,無窮回味,重口味,味外味……在中國人的字典里、生活中,一個“味”字,意蘊可謂精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也是一道“味”。這是人心感知到的“味”,是生活況味。酸辣苦甜,百味嘗盡,這等人離“人上人”的高度和境界都不會遠了。
老子和伊尹都曾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由此見,以“味”為靈魂的中華飲食文化還凸顯治國之道,甚至邦交之理。
人的一生,歸途在腳下,也在心中。腳下的歸途漫長難行,心靈的歸途卻是時時暢通。有時吃一次家鄉(xiāng)的小吃,就能“走回”故鄉(xiāng),“走近”母親,重溫老去的時光,一解心中漸行漸深漸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鄉(xiāng)戀。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xiāng)人相約,既是寒梅難見,不如同坐,品一品家鄉(xiāng)的小吃,那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啊,是“舌尖上的家鄉(xiāng)”……
舌尖上的家鄉(xiāng)
家鄉(xiāng)有一種風味小吃,每天天剛露白,這里已人群熙攘,這樣不堪的“擁擠”,多半要持續(xù)到上午10點多,有時候還要更久。
每次回到家鄉(xiāng),賓館的早餐不吃,也要去那里,在異常喧鬧的食客中,耐心等一張桌子,耐心排隊打湯回來,耐心讓錢排隊等待包子出鍋,多要耐心等上半個小時甚至還要久些的樣子。來這兒的人們,似乎都耐得下心等,鐵了心等,好像等不到吃喝不到,這一天的胃腸你休想哄好。
這兒沒有多少服務員,全是“吃”興盎然的“吃貨”們一趟趟自己來。很多時候是等不到凳子的,似乎這兒的凳子永遠不夠。但那些穿著光鮮的“爺”站著吃依然津津有味,并沒見得斯文落地了。這兒賣得秩序井然,吃得也夠踴躍文明。
這道風味小吃叫 湯,名字獨特,寫法也獨特。“ ”,字典上查得到,鍵盤上卻敲不出。這獨特的叫法、寫法,似乎本身就是一個定數(shù),注定了它的源起獨特、做法獨特和風味的獨特。
湯系河南著名風味小吃,河南省級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湯獨特的做法是,用肥羊肉或牛肉、母雞肉為主要原料,配以煞米(麥仁)、調料、蔥、姜、辣椒、食鹽在甑中熬煮幾個小時后封火燜蓋幾個小時,一夜的工夫哪,等第二天早晨5點鐘左右起火燒開,點入芡汁、味精、胡椒即成。食用時盛入碗內,淋上麻油,撒上香菜或韭黃。不打雞蛋的,3元一碗;打雞蛋的,4元一碗。湯汁濃淡適宜,湯味入口鮮香。用筷子輕輕攪動,會看到筷頭上繞起的肉絲,細細的,柔韌的,像母親紡成的棉穗,含在舌尖,依舊是肉味,沁入心底,依舊是肉香。各種味道都那么香濃、綿長,都那么耐品、耐尋味。
3月16日,為了寫這篇文章,記者特意回了一趟家鄉(xiāng)夏邑,特意喝上一碗這家鄉(xiāng)的 湯,細細感受這舌尖上家鄉(xiāng)的氣息,尤其是這一項省級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厚度。采訪了很多,也“尋味”了許多。
湯在家鄉(xiāng)流傳有很多故事,那些有史記載和散落民間的古代故事,無不預示著它的歷史源起,文化淵藪。歷史最久遠的一個傳說是,戰(zhàn)國時期,兵荒馬亂,有一大隊兵馬被困在山里,糧草吃光了,饑餓難忍時,士兵們獵獲野牛、野羊,生起火,架起鍋,一鍋燉起來。由于倦乏,他們全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等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早晨,士兵們趕緊看鍋里,發(fā)現(xiàn)牛、羊肉已煮成一鍋粥。無奈之下,他們往鍋里放了點鹽和作料,每人分一碗喝了。誰也沒想到,這湯竟分外好喝,入口入胃特別舒服,饑餓解了,乏也解了。眾人贊不絕口,紛紛談論道:這叫啥湯呢?想來想去,有個士兵說,既然都想不出個合適的名字,那就叫“ 湯”吧。不久,士兵們又如法炮制,并向山里的老百姓要了些小麥放進湯里,煮好后味道更加鮮美。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康熙皇帝南巡,路過栗城,今夏邑縣城。天過午時,他路過一家包子鋪,里面飄出一股濃濃的飯香,頓時引得他饑腸轆轆。他忙拐進鋪子,問店家香從何來。店家指著一口大鍋說:香味源自鍋中的湯。康熙帝趕緊讓店家盛了一碗,他一口喝下去,胃腸熨帖,神清氣爽。他龍顏大悅,一連喝了三大碗,之后問店家湯的名字。店家也茫然,只說自家在煮肉時無意中熬成這種湯,求皇上給賜個名才好。康熙略加思索,說道:“既然不知道是啥湯,那就叫它‘ 湯’吧!”自此, 湯在民間流傳下來。
關于 湯的由來,還真不好說明白。夏邑縣縣志上也僅記載有湯的工藝及傳說。的確,一項優(yōu)秀非遺要源起明晰,傳承有序。然而,換一個角度看,歷史僅供回溯,文化僅供暢想,優(yōu)秀非遺主要還看當下,看當下它真真切切留下了什么。
店老板給記者講起幾件感人的小事。其中一件是一年冬天,已過上午10點,店里進來4個外地人,指明要買 湯,可惜湯已經賣完了。4人臉上現(xiàn)出失望的神情。其中一位請求說:“老板,俺是專程從鄭州趕來的,能不能再給俺做點?”別的湯好做, 湯可要一夜的工夫啊!問他們咋那么喜歡喝夏邑的 湯,4人中的一個說,他們的母親10年前來夏邑喝過這湯,現(xiàn)在病危了,想再喝一碗,他們兄妹幾個是專程趕來,想了母親這一心愿的。說著,幾個人眼圈都紅了。孝心感人,老人臨終心愿成遺憾,就是外人也會覺得是個虧欠。還好,最后幾乎跑遍了夏邑縣城,總算買到了兩碗 湯。
這讓記者想起自己的母親。當初母親胃2/3切除,吃不下多少飯,也沒多強烈的食欲。可每次問她想吃點什么,她總說,能喝碗 湯就好了……
這樣或許就夠了,一項非遺,不是因為歷史,不是因為文化,而是因為它獨有的真“味”,而能成為人們舌尖上的家鄉(xiāng)、心頭上的感動、精神上的歸途,還要苛求什么呢?
還務必要有的“苛求”
有家鄉(xiāng),就有許許多多的老鄉(xiāng)。有時老鄉(xiāng)見面,會驚喜地爆出一句:市里哪哪兒有一家夏邑 湯店。即刻會有人接:是嗎?那明天就去吃,看是不是那個老味道。
市里知道的有5家夏邑 湯店,可沒有一家味道能像家鄉(xiāng)的那么純正,“ ”字也很少寫對的。這不是吹毛求疵的批判和審判,而是實心實意的期許和期待。
這真誠的期待不僅給市里的小店,也給家鄉(xiāng)百年的老店。如果依然要講“他山之玉”,這個名稱、做法、風味都不是一般獨特的“ 湯”小吃,在做飲食文化上,的確不及安徽蒙城有創(chuàng)意。
安徽蒙城也有這種名稱、做法一樣的風味小吃。他們講 湯起源于古潁州,即現(xiàn)在安徽省阜陽市。湯的由來是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游訪路過蒙城,走得又饑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媽媽,見來了幾位貴客,雖然風塵滿面,穿戴卻十分整齊,忙笑臉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兒殺了兩只肥老母雞,用砂鍋煨燉。時值初夏季節(jié),乾隆和侍從坐在院中,等待用膳,直等到月上柳梢,還不見店家送飯,就命侍從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說:“雞湯沒煨好,請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煩,步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店家婆正在門前月下磕麥仁。乾隆問道:“老媽媽,磕麥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這里沒有稻米,都用麥仁燒稀飯吃。”乾隆雙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麥仁走進廚房,讓姑娘掀起鍋蓋,把麥仁放了進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個時辰,忽聞一陣撲鼻的香味從廚房飄來。后見姑娘盛了幾碗雞湯,用托盤端置桌上,乾隆嘗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吃起來勝過皇宮御宴!乾隆連吃三大碗,贊道:好湯,就問店家這湯的名字。店家也不知道這湯的名字,小聲嘀咕了一句“啥湯”。這啥湯本是蒙城土語“什么湯的意思”,乾隆誤以為這湯就叫“啥湯”,一高興就想留下墨寶,就問這店家啥字怎么寫,店家也不知道怎么寫。還是乾隆身邊的一個侍從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雞湯的情景,于是便編造了個生字:月光為伴,一邊為“月”字,另一邊皇上為天子,“天”字為上頭,久等的“久”字放在下邊,并取其諧音字“韭”代之,這樣便造出一個“啥”諧音的“ ”字。乾隆看看也像個字樣,提筆寫下“ 湯”二字,下邊題了“乾隆御書”留給了店家。事后店家請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塊招牌,將乾隆題字刻在上面。過往行人見此招牌,都來品嘗乾隆皇帝品嘗過的“ ”湯。從此,小店生意十分興隆。其他店家見此,也模仿乾隆御書“ 湯”字樣做出金字招牌,開起了 湯店。
在今天的安徽蒙城,不僅立有 湯由來的文化墻,而且做工和浮雕都那么富有文化和創(chuàng)意啟迪。誰正宗?誰不正宗?可能這些都不重要了。
只是,是優(yōu)秀非遺,怎能不做文化呢?(策劃/張浩哲 文/晚報記者 班琳麗)(原標題:夏邑sa湯:舌尖上的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