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紅薯粉條擺上美國人的餐桌
2013/12/18 11:17: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2月20日上午,一輛滿載20噸紅薯粉條的集裝箱貨車從鄲城縣天豫經貿有限公司大門緩緩駛出。這車紅薯粉條是今年該公司第11宗境外訂單貨物,將出口到韓國首爾。“紅薯面,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紅薯這個昔日的農民當家糧,如今在鄲城人手里成了創匯品牌,而且占領了東南亞紅薯制品30%的市場,并遠銷美國,年創匯2100萬美元。
紅薯深加工是鄲城縣的傳統產業。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使農民富裕了,當年充饑救命的當家糧紅薯,漸漸離開人們的視線,沒人吃了,也少有人種了。以鮮紅薯為原料生產加工精制粉條、粉絲、淀粉的眾多企業面臨原材料緊缺的困境。“自己先種,刺激農民種紅薯。”天豫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如亮回憶說。他們把紅薯地作為公司的“第一車間”,從經理到工人,每人都種紅薯,公司再高價回收,就這樣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鄲城縣政府因勢利導,成立了紅薯專業合作社,動員全縣數萬農民種植紅薯。企業還租用農民耕地,既讓農民種植紅薯掙錢,又得到租地款,還能到企業里上班拿工資。幾年時間,汲冢、寧平、南豐、白馬、李樓等15個鄉鎮180個行政村連片建立了30萬畝脫毒紅薯生產基地。
“一切都按規矩辦,紅薯產品才能順利打入國際市場。”鄲城縣農業局一負責人說。根據國際有機食品的標準,該縣建立了嚴格的田間管理制度,實行了“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耕作、統一標準、統一采收、統一收購”的“六統一”管理,各種農事活動必須按照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規范操作,徹底改變了品種混雜和粗放種植的不良習慣。“栽苗用尺子量著栽,施肥也得論斤論兩地施,俺種了大半輩子的地,從來沒見過這樣種地,俺縣的技術員說,這叫跳‘國標舞’!”汲冢鎮汲冢村村民賈玉得形象地說。
目前,該縣已發展紅薯深加工企業20余家,形成了一個年產值3億元的產業,鄲城粉條、粉絲、紅薯淀粉80%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并占領了東南亞紅薯制品30%的市場,年創匯2100萬美元。其龍頭企業鄲城縣天豫經貿有限公司成功上市,順利通過了美國第一大連鎖倉儲式超市好事多對其產品的質量認證,鄲城紅薯粉條擺上了美國人的餐桌。 記者:劉杰 (原標題:鄲城紅薯粉條擺上美國人的餐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周口日報 時間:201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