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的由來
2015/11/3 14:25:0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面條是我國最大眾化的傳統食品之一,歷史久遠。最早的“面條”很難稱之為“條”,人們只是將面塊搟成餅狀,即下鍋去煮,故稱為“煮餅”、“水溲餅”,又叫“湯玉”。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配料上,同今天的過水面、熱湯面類似,所以我們仍將它視作面條的前身。晉代,“煮餅”又名“湯餅”。“湯餅”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唐、宋時代。《新唐書·列傅·玄宗皇后王氏》中說:“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汁面,為生日湯餅耶!”由此看來,過生日吃面條,唐代已有此風俗。唐代人食用湯餅,要用筷子挑起,這也從側面說明,面條在此時已發展成“條”狀。到了宋代,面食花樣逐漸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風味。見于史料記載的面條類食品有:“淹生軟羊面”、“三鮮面”、“鵝面”、“百合面”、“大燠面”、“素面”等。由于面條在宋代已成為受歡迎的大眾食品,故在民間形成這樣的習俗:生了孩子后的第10天,要舉行“湯餅會”,請親朋來吃面條,以示慶祝。元明兩代,面條興盛不衰:元代有掛面問世,明初的劉基還記下了8種面條的制法。清代面條的新品種,更是層出不窮。時至今日,面條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東方